岑可法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岑可法
国籍:中国
出生地: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
出生日期:1935年1月15日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莫斯科国立鲍曼技术大学
主要成就: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性别:男
专业方向:工程热物理
人物经历
1952年,岑可法从广东实验中学毕业,考入武汉大学工学院电机系;1953年,院系调整时转入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学习;1956年,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
1956年,到浙江大学热工教研组实习。9月进入北京外国语学院留苏预备部进修俄语。
1957年,在浙江大学工学院电机工程学系任教(─1958年)。
1962年,从莫斯科国立鲍曼技术大学研究生毕业,获得副博士学位,之后回到中国,在浙江大学电机工程学系任教,先后担任副教授(1978年9月-1983年9月)、教授(1988年9月-1999年9月)。
1984年,担任浙江大学热物理工程学系的系主任,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6年,批准为博士生导师。
1992年,成立国家水煤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浙江大学燃烧技术研究所,岑可法任所长。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属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1998年,主办第二届国际低温与制冷会议,岑可法任主席。
1999年,浙江
主要成就
岑可法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主要在化石燃料的能源高效清洁利用、煤分级利用多联产、低品位能源的资源化能源化利用、制氢技术、能源利用过程中多种污染物协同脱除技术、工程气固多相反应流计算与激光诊断技术等领域均有开拓性成就。并提出独特的“导师群体”人才培养新模式。
岑可法致力于煤炭分级利用多联产、生物质能高效清洁利用、太阳能热发电、大规模制氢等前沿科学的研究,他前瞻性地提出水煤浆代油新技术,每年为国家节约替代燃油150多万吨,产生经济效益20多亿元。
化石燃料的能源高效清洁利用;废弃物(生活垃圾和医疗废弃物)资源化能源化利用;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生物质能利用与制氢技术;洁净煤燃烧与气化技术;水煤浆燃烧技术;流化床燃烧发电技术;能源利用过程中多种污染物协同脱除技术;工程气固多相流动和电站锅炉计算机辅助试验(CAT);先进激光诊断技术等领域均有开拓性成就,形成一套独特的学术思想。
70年代,向国家有关部委提出低污
社会任职
1985年,《工程热物理学报》编委(第二届;第三届)、副主编(第四届)、顾问编委(第五届)。
1990年,中国颗粒学会常务理事(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名誉理事(第五届)。
1991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第一届,1991年6月~1995年10月)、主任(第二届,1995年10月~1996年12月;第三届,1997年1月~2002年12月;第四届,2003年1月~2007年12月)。
2001年,任教育部高等学校能源动力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任期:2001-2005年),兼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
2003年,任中国电力教育学会热能动力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2005年,岑可法任教育部高等学校能源动力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及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的主任委员(任期:2006-2010年)。
2005年,中国动力工程学会第八届副理事长、
人物评价
岑可法做科研,竭尽全力挖掘出了“废弃物”的全部价值,为国家和社会带来巨大效益,为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评)岑可法在执教生涯中言传身教,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级人才,他大胆启用年轻人挑起教学、科研和管理重担,涌现了一大批跨世纪的优秀人才,始终以自己高尚之师德和敬业精神,奉献自己、影响他人。(何梁何利基金评)
人物影响
2010年1月,岑可法将个人多年积蓄的350万元捐献给浙江大学,设立岑可法教育基金,支持学生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