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宪庚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赵宪庚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山西省忻州市
出生日期:1953年11月7日
毕业院校: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人物经历
1978年—1982年,就读于山西大学理论物理专业本科,获学士学位。
1982年—1986年,山西大学物理系理论物理教研室助教;
1986年—1991年,就读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北京研究生部读研究生,获理学博士学位;
1991年-1993年7月,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博士后;
1993年,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中心访问学者;
1995年,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理论物理所访问学者;
1995年—1996年,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物理系高级访问学者;
1991年—1996年,在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任职;
1997年—2000年,历任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副所长;
1999年,瑞典Umea大学物理系访问教授;
2000年—2003年,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所长;
2003年—2007年,历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长助理、副院长;
2007年8月—2015年9月,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
担任职务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环境与资源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主要成就
赵宪庚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赵宪庚参与组织、领导并主持完成中国多项大型实验和国防重大任务,负责理论方案制定、可靠性论证、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和决策。他在武器物理、大型核武器科学实验与工程、凝聚态物理等方面取得了众多创新性成果,直接领导的所有重大国防科研试验均获成功,领导构建的二代核武器基本型数值模拟平台已投入应用,为在禁核试条件下走中国特色核武器发展道路、长期保持和提高中国自卫核威慑能力的有效性发挥了作用;在凝聚态物理场致局域化问题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理论预言Rabi振荡、分数Stark阶梯、能带塌缩效应等均为实验所验证。
成果获奖
根据2022年1月中国工程院官网显示,赵宪庚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专用项目),省部级一等奖3项。
2011年12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时间 | 项目 | 奖项 |
---|---|---|
2006年 | XX实验装置设计和诊断技术 |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
2010年 | ERD-JBX-SBLB物理设计与实验技术 | 国家科 |
社会兼职
时间 | 职务 |
---|---|
2007年10月—2012年11月 |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
2012年11月—2016年10月 |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
2016年10月—2017年10月 |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六次全体会议递补) |
2017年10月— |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
2018年2月—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2018年3月—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
2018年3月—2023年3月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2018年5月— | 中国核学会第九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
人物评价
赵宪庚对推动在禁核试条件下发展核科学技术做出重要贡献。(中国工程院评)
赵宪庚治学严谨,求真务实,是中国核武器理论和实验研究的新一代领军者。(山西大学评)
赵宪庚率先在中国国内探索凝聚体系与外场相互作用的动力学,是这一重要前沿领域的开拓者之一。他的工作重点转到了核武器物理研究后,又在这个全新的领域内做出了可喜成绩。(《成都晚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