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景文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毛景文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山西省运城市
出生日期:1956年12月19日
毕业院校:中国地质科学院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湖南万古地区金矿地质与成因》、《中国矿床模型概论》
主要成就:201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人物经历
1956年12月19日,毛景文出生于山西省运城市。
1975年—1978年,就读于河北地质学院(现河北地质大学)地质勘探系,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78年—1979年,担任山西矿业学院(现太原理工大学)地质勘查系高等学校教师。
1979年—1982年,就读于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学专业,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
1982年—1988年,担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85年—1988年,就读于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学专业,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1986年—1993年,担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
1990年—1993年,在法国巴黎高等矿业学院和圣太田高等矿业学院两次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
1993年—1995年,担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1995年—2015年,担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副所长。
1998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00年—2001年,担任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根据2022年8月中国工程院网站显示,毛景文针对中国东部燕山期板内大规模成矿事件,通过破解成矿时空分布规律、物质分布规律和构造控制规律,创新性构建了板内成矿动力学模型,发展了成矿理论,并有效指导找矿勘查部署。他提出的10组矿床组合模型,被有关地勘单位和矿业公司用于找矿勘查,推动隐伏矿找矿取得重大突破。
作为首席科学家或项目负责人,先后承担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国家科技找矿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项目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地质调查项目。
长期从事金属矿床成矿作用、成矿过程、成矿规律、矿产模型和找矿评价研究,对我国华南、三江、扬子、华北、北祁连、秦岭,天山以及大兴安岭等成矿区带进行过科学研究,提出了多项创新性成果。
他研究提出我国中生代大规模成矿作用并不是呈连续性分布,而是集中出现在三个时间段,其中在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为:230~210Ma,150~137Ma,132~1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2001年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特聘教授 |
2007年9月 | 中南大学兼职教授 |
2013年7月 | 南京大学兼职教授 |
2019年11月 | 中南大学名誉教授 |
2021年11月 | 昆明理工大学客座教授 |
中国地质学会矿床专业委员会主任、秘书长 | |
国际矿床成因协会副主席 | |
国际矿床地质学会理事 | |
国际对比计划IGCP-373和IGCP-473项目副组长 | |
紫金矿业董事会战略与可持续发展(ESG)委员会委员、提名与薪酬委员会委员 | |
河北地质大学特聘教授 | |
长安大学双聘院士、博士生导师 | |
《矿床地质》主编 | |
《Ore Geology Reviews》副主编 | |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编委 |
人物评价
毛景文为中国有色金属成矿预测和找矿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南大学新闻网评)
毛景文的有关论著引用率和H指数在国际矿产资源领域名列前茅,他无疑是当代领先(Pioneer)矿床学家之一。此外,他多次组织承办大型国际学术会议以及专题会议和针对关键科学问题的野外现场研讨会,对学科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业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汀纳—斯米尔诺夫奖章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