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维澄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范维澄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贵州省福泉市
出生日期:1943年1月28日
毕业院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原籍:湖北省鄂州市
人物经历
1943年1月28日,范维澄出生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福泉市,原籍湖北鄂州。
1960年8月,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就读于工程热物理专业。
1965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7月,本科毕业;8月开始留校任教,先后担任副教授(1965年8月至1987年11月)、教授(1990年1月-)。
1979年11月,前往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担任访问学者(至1982年4月)。曾先后短期在美国马里兰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和城市大学任访问教授。
1991年1月,担任中国科技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至1993年1月)。
1993年1月,担任中国科技大学热科学与能源工程系主任(至1997年1月)。
1996年8月,担任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至2003年7月)。
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隶属于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热能动力工程)。同年被聘为科技部973火灾项目首席科学家(至2006年)。
2002年2月18日,清华大学公
主要成就
范维澄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范维澄针对中国火灾形势严峻和火灾研究薄弱的现状,倡导工程热物理与安全工程的交叉,开创了火灾安全科学与工程的研究和教育这一重要工程科技领域。提出了创建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整体构思和设计方案,并主持建设,使之成为国际知名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国家级优秀研究基地。
范维澄主持了一大批火灾安全领域国家级重大和重点项目,在火灾动力学演化基础研究、火灾探测、阻燃、灭火和风险评估等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等方面做出了系统性的重大贡献,在国际火灾科学界为中国争得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范维澄担任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报告起草组成员、“公共安全科技问题”专题执笔组成员和“火灾安全科技问题”课题组长、科技部“十一五”公共安全领域科技发展规划专家组组长。参与或主持了相关研究报告、发展规划和重大项目建议的起草,参与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制定工作,是中国火灾科学和公共安全领域在国内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参考资料 |
---|---|---|
1995年01月至2000年01月 | 亚澳火灾科学技术学会名誉主席 | |
2002年01月至2008年01月 | 国际火灾科学学会常务理事 | |
2006年01月至2008年01月 | 国际火灾研究机构首脑论坛副主席 | |
2008年-2013年 | 第33届国际燃烧学会编委会成员 | |
2008年10月 | 亚太公共安全科学技术学会主席 | |
2009年01月 |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副理事长 | |
国家减灾委专家委成员 | ||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评委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程与材料学部咨询委员 | ||
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建筑消防组组长 | ||
教育部安全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 ||
住建部城市建设防灾减灾专家委员会主任 | ||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 ||
全国博士后管委会专家组成员 | ||
中国安全生产协会副会长 | ||
中国消防协会副会长 | ||
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顾问 | ||
安徽省科协主席 | ||
中国科学院热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
个人生活
范维澄的父亲范治纶教授为中国早期水利教育家,他的哥哥范维唐教授为采矿专家,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人物评价
范维澄是中国火灾科学与安全工程的专家,在长期的研究中,致力于把高科技引入火灾科学的研究和火灾防治,为火灾防治提供新的思想、理论和方法,成为中国火灾科学研究的开拓者。(中国消防在线评)
范维澄在公共安全的风险评估、监测监控、预测预警、决策支持、应急管理的理论与技术及其综合集成;火灾动力学演化与防治技术等领域作出了创新成果和重大贡献。(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