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运华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邓运华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湖北红安
出生日期:1963年2月20日
毕业院校: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人物经历
1963年02月20日,邓运华出生于湖北红安。
1981年9月至1985年7月,在江汉石油学院(现长江大学)学习石油地质专业,大学本科毕业。
1985年9月至1988年7月,在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学习石油地质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
1988年7月至1992年12月,担任渤海油田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工程师。
1992年12月至1996年12月,担任渤海油田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组长、项目经理。
1996年12月至2001年11月,担任渤海油田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副总地质师。
2001年11月至2005年12月,担任渤海油田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副总经理。
2005年12月,担任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研究总院副院长、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副总地质师。
2015年12月,当选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院士。
主要成就
邓运华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据2022年7月中国工程院网站显示,邓运华参加并负责了渤海石油勘探技术工作,针对渤海生油岩埋藏深、储油层浅、断裂活动强、石油运聚复杂等科技难题,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开创性提出了断层-砂体“中转站”是主要运移方式,地层-断层组合关系控制了富集部位,临界盖层质量控制了断裂活动带油藏形成等7项学术思想为支撑的浅层油气运聚机理;用于勘探实践,带领团队9年发现了7个大油田、17个中型油田、27亿方地质储量,奠定了渤海年产石油3000万方、成为中国第二大油田的储量基础;通过对中国南海构造、沉积、古生物、烃源岩等多专业综合研究,提出了“南海两个油气带、内带找气、外带找油”的地质思想,准确预测了南海深水天然气的区域分布,并被钻井所证实;在开拓海外勘探过程中,通过对全球主要含油气盆地深入研究,提出“生物数量决定油气生成量,营养物质控制生物数量,河流是营养物质主要来源,河流-海湾体系是世界海
社会任职
任职时间 | 任职机构 | 职务 |
---|---|---|
2016年9月 | 长江大学 | 双聘院士 |
邓运华
人物评价
邓运华为渤海油田成为中国第一大海上油田作出了重要贡献。(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基金会评)
邓运华院士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丰硕的学术成果,是长江大学的宝贵财富。(长江大学原校长谢红星评)
邓运华没有刻意追求,他始终以一种诚实而执着的态度面对工作,投身于他钟爱的海洋油气资源勘探事业,没有任何豪言壮语、没有成功后的张扬,他只用朴实而简单的行动实现着一个共产党员执着的理想信念。(长江大学评)
邓运华辛苦劳动的成果不仅为中国的石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世界石油行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长江大学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
人物影响
捐赠图书
2021年4月,邓运华向红安一中捐赠其著作《浅层油气藏的形成机理——以渤海油区为例》《试论世界油气形成的三个体系》《中国近海两个油气带地质理论与勘探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