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镜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周镜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西省南昌市
出生日期:1925年12月21日
毕业院校:美国俄亥俄州大学
职业: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中国工程院院士(1994年)
籍贯:江苏省宜兴市
人物经历
1925年12月21日,周镜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市,江苏宜兴人。
1942年—1944年,在国立中央大学土木工程系学习。
1944年—1947年,在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学习,毕业后获得学士学位。
1948年—1949年,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土木工程系学习,毕业后获得硕士学位。
1949年3月—1950年5月,在美国俄亥俄州公路局材料研究所工作。
1950年冬天,25岁的周镜来到位于唐山的铁道研究所(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前身)土木研究组工作,任助理研究员。
1984年1月—1986年3月,担任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铁道建筑研究所所长。
1985年1月—1991年1月,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节学科研义组工作。
1986年3月,在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工作。
1988年1月—1993年1月,国家科学技术发明奖评审委员工程组工作。
1991年1月—2006年1月,担任国务院参事。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
主要成就
周镜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周镜提出了按黄土结构力学性质确定边坡的成果;提出了第二破裂面计算衡重式挡土墙土压力的原理和判别墙后滑动面出现范围的公式;最早采用桩排架支挡、短密砂井和生石灰桩处理软土路基取得成功,提出了静力触探确定桩承载力的综合修正系数法,并较系统地组织解决了静力触探应用中的技术问题,结合工程,指导研究生研究软土连续加荷固结试验技术,土工织物加固软土的破坏机理,实用的软土沉降计算方法等。
20世纪50年代,修建天兰和包兰铁路,通过黄土高原,施工中出现大量问题。以周镜为组长,结合唐山铁道学院老师和第一设计院的工程师参加,在陕、甘、晋、豫四省,进行了大量的现场调研和系统的物理力学性质试验,提出了按黄土结构力学性质确定路堑边坡陡度的原则,为以后进一步研究黄上边坡打下了基础。
1963年,周镜提出了第二滑动面计算衡重式挡墙土压力的方法和确定墙后滑动面出现范围的判别式,简化了土压力的计算过程。
20世纪
社会任职
周镜兼任《岩土工程学报》编委会主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顾问,中国铁道学会理事,《土木工程学报》主编,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理事长。
人物评价
周镜是“成昆铁路新技术”项目的主要参加者之一,为路基土工的理论和技术的提高和发展,作出了较系统和突出的贡献。(中国工程院评)
周镜院士是铁路路基土工技术主要开拓者之一,为中国岩土工程的发展奠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评)
周镜院士是新一代科研人员学习的榜样,科研人员要传承学习周镜院士等老一辈科研工作者矢志报国、科学求真的可贵精神和高尚境界。(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王君历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