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颖人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郑颖人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省镇海县
出生日期:1933年11月05日
毕业院校:北京石油学院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岩土塑性力学》《强度理论与数值极限分析》
主要成就: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性别:男
人物经历
1933年11月05日,郑颖人出生于浙江省镇海县(现宁波市镇海区)。他的童年正值抗战时期,几次辗转逃难,几次辍学。高三那年,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声浪中,他抱投笔从戎。参军后郑颖人转入哈尔滨空军一航校机械科学习,毕业后又被军队选派到清华大学石油系储运专业学习,后并入到北京石油学院直至毕业。
1956年,从北京石油学院石油储运专业大学本科毕业后,被分配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担任教员。由于教学改革和军队建设的需要,他从油料机械专业改行从事军事地下工程建设。
1960年10月,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61年09月至1962年09月,在同济大学地下工程专业学习。
1964年11月至1981年10月,在空军工程学院一系五科教研室工作。
1981年11月至1995年11月,在空军工程学院五系洞营教研室工作。
1995年12月至2003年11月,在后勤工程学院建筑系工作。
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3年
主要成就
郑颖人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郑颖人先后在军事地下工程与边坡工程的稳定性分析、地下工程围岩力学、岩土塑性力学、岩土极限分析方法、区域性土的研究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他提出了地下工程弹塑性、粘弹塑性位移解及围岩压力计算公式和围岩安全系数计算方法;发展了广义塑性理论和数值极限分析方法,推动了岩土力学的发展。在分离式地下油罐计算方法、机场软基强夯处理技术、埋入式抗滑桩的设计计算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科研成果,为军队和地方解决了技术难题。
学术论著
根据2020年7月中国工程院网站显示,郑颖人先后发表论文500余篇,著作12部。三篇论文入选全国最有影响的百篇论文。2007年论文《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在土质与岩质边坡中的应用》被评为全国首届最有影响的百篇论文;2009年《极限分析有限元法讲座》获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2009年论文被引用数列全国作者排名第12位,连续两年在全国力学学科排名第1位。
出版日期 | 名称 | 作者 |
---|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2002年1月 |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顾问教授 |
2003年3月 | 重庆市土木建筑学会岩土工程分会第一届理事会会长 |
2004年4月 | 重庆市土木建筑学会第二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
中国人民解放军学位委员会委员 | |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与地下工程分会常务理事 | |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防护工程分会常务理事 | |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 | |
中国力学学会岩石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 |
重庆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 |
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 |
重庆市土木建筑学会名誉理事长 |
人物评价
郑颖人一生孜孜不倦、执着追求、大胆探索、严谨治学,为发展和完善岩土力学理论,辛勤耕耘半个多世纪,在岩土塑性力学基础理论、岩土数值极限分析方法与地下工程弹塑性与粘弹塑性理论方面硕果累累,为军内外解决了军事与城市地下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特殊土及其地基处理等军民两用工程一些重大技术难题。他有很强的工作责任心,一生执着追求,敬业爱岗、锐意进取、精益求精,以军队与国家需求为己任。纵观郑颖人的科学研究生涯,他总是结合国家与军队的需要,适应工作环境的变化,不断地拓宽专业,翻越一个山头,又奔向另一个山巅,上下求索,突破一个又一个难关,在多个领域绽放出创新之花。(厦门网评)
“郑院士一生都在孜孜追求科学真理,像火炬一样,走到哪就燃烧到哪……”。(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院长李建评)
“郑院士给我们的感觉很宽容、平和,心静如水、淡泊名利,一心一意育人、做学问。“在一次会议中,孙钧院士当着全体大会人员给他做了一个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