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锦秋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张锦秋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四川成都
出生日期:1936年10月7日
毕业院校:清华大学
职业:建筑设计师
代表作品:陕西历史博物馆、长安塔、大唐芙蓉园
主要成就:首批“中国工程建设设计大师”称号 梁思成建筑奖
人物经历
1936年10月,张锦秋出生于四川成都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均毕业于高等学府的建筑系。
1948年,随父母迁往上海,进入上海市立务本女子中学(后更名为本立第二女中)就读。
1954~1960年,在清华大学建筑系学习。
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1~1966年,在清华大学攻读”建筑历史与理论及古建园林“研究生。
1966年,在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简称:中建西北设计院)从事建筑设计工作。
1976年,参加毛主席纪念堂的设计。
1987年,开始担任中建西北设计院总建筑师。
1991年,获首批中国工程建设设计大师称号。
1994年,被遴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1997年,获中国国家特批一级注册建筑师。
2005年,当选亚太经合组织(APEC)建筑师。
2000年,获得梁思成建筑奖,同年荣获陕西省劳动模范称号。
2010年10月20日,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成为该基金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女性。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建筑创作综述
张锦秋的建筑设计生涯分为三个阶段:
在清华大学学习研究阶段,代表作为《颐和园后山西区的园林原状及造景经验》论文。
在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工作,进入建筑创作阶段,代表作:西安大雁塔景区三唐工程、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群贤庄小区,三项目均获国家优秀设计奖,建筑学会创作大奖,被誉为“新唐风”。
此后创作领域扩展到城市设计,代表作:西安钟鼓楼广场、陕西省图书馆和美术馆、黄帝陵祭祀大殿、大唐芙蓉园、曲江遗址公园、中国佛学院教育学院等。其中二项获建设部和全国优秀规划设计奖,三项获全国优秀设计奖,二项获建筑学会创作大奖;在建筑创作上又不断创新,呈多元化探索,如:大明宫丹凤门遗址博物馆、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天人长安塔、临潼大唐华清城等。其中陕西历史博物馆与延安革命纪念馆被选入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百项经典工程。
2006年10月举行的《〈长安意匠丛书〉·大唐芙蓉园》首发式,推出她创作的七卷本《〈长安意
社会任职
党政任职
起始年月 | 结束年月 | 单位类型 | 单位名称 | 区域类型 | 职务(或身份) |
---|---|---|---|---|---|
2008-03 | 2013-03 | 人大 |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全国 | 全国人大代表 |
2003-01 | - | 人大 | 陕西省人大 | 省市自治区 | 代表 |
1993-03 | 1998-03 | 政协 | 第八届全国政协 | 全国 | 全国政协委员 |
1998-03 | 2003-03 | 政协 | 第九届全国政协 | 全国 | 全国政协委员 |
学术兼职
单位名称 | 职务 |
---|---|
全国市长培训中心、清华大学 | 教授 |
陕西省城市规划委员会专家组 | 组长 |
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委员会 | 委员 |
中国建筑学会第十届 | 副理事长、现任顾问 |
西安市城市规划委员会 | 副主任 |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第二、三届 | 常务理事 |
中国建筑学会第九届 | 常务理事 |
清华大学 | 双聘教授 |
人物影响
行星命名
2015年5月8日,经国际小行星中心命名委员会批准,国际编号为210232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张锦秋星”。
命名“张锦秋星”,是经何梁何利基金评选委员会推荐、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申请,国际小行星中心命名委员会批准。行星命名是国际社会对张锦秋献身建筑事业所做贡献的肯定。
人物评价
张锦秋是建筑业中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应用于当代建筑的领军人物。(《中国科学报》评)
张锦秋的设计思想坚持探索建筑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其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并注重将规划、建筑、园林融为一体。(中国工程院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