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述森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谭述森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重庆开县
出生日期:1942年1月30日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电子科技大学)
主要成就:中国工程院院士(2015年)
性别:男
人物经历
1942年1月30日,谭述森出生于重庆开县。
1960年9月—1965年7月,在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电子科技大学)雷达专业学习,毕业后获得学士学位。
1965年7月—1980年12月,在总参谋部测绘研究所工作。
1980年12月—1989年1月,在总参谋部测绘研究所工作。
1989年1月—1992年9月,担任总参谋部测绘研究所四室副主任。
1992年9月—1995年12月,担任总参谋部测绘研究所四室主任。
1996年1月—1999年8月,在卫星定位总站筹建办工作。
1999年9月—2004年12月,担任卫星定位总站副主任。
2005年1月—2007年11月,在卫星定位总站工作。
2007年12月,在卫星导航定位总站工作。
2010年11月,在卫星导航定位总站工作。
2015年12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
主要成就
谭述森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在北斗一代系统建设阶段,谭述森创造性提出了集定位、通信和授时三大功能于一体的工程技术方案,丰富拓展了世界卫星导航理论实践,使中国仅用两颗卫星和地面高程数据库就实现了国土及周边地区的定位服务。
在北斗二代系统总体方案论证时,谭述森提出的集“定位报告”与“连续导航”两种技术体制于一体的总体架构,同时解决了“我在哪儿”和“你在哪儿”的问题。
谭述森提出了以亚太地区为重点服务区的全球系统星座框架、星间星地一体化融合式自主导航运行模式、近地空间与高空间导航一体化服务等思想,为北斗全球系统研制建设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谭述森主持完成了北斗一号地面系统研制建设,提出并实现了双星定位模式下“双收单发、单收双发”多模式定位模型;攻克了多用户并发信号高性能接收、大容量定位业务实时处理等一系列技术难题;提出了北斗指挥型用户机设计方法,有效提升北斗应用效能。
谭述森主持完成了北斗二号工程总体设计,设计
社会任职
谭述森兼任全国北斗卫星导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重大专项专家委员会委员,卫星导航定位总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学术委员会主任,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兼职教授,电子科技大学双聘院士。
个人生活
相濡以沫的革命夫妻
谭述森和老伴儿张玉华是大学同学,1965年毕业时,谭述森分到西安,张玉华分到北京。后来因单位裁撤,谭述森从西安调到武汉,张玉华毅然离开北京来到武汉。1976年,测绘研究所重新恢复,两人又一起回到西安,张玉华彻底放弃自己的专业,在一家石油仪表厂工作。1994年,52岁的谭述森又从西安调到北京。由于事业初创,工作生活条件都很简陋,老两口只能分居北京、西安两地。1997年,老伴儿提前一年退休,来到他身边,照料他的生活,让他专心工作。有人问张玉华:“您和谭总一起生活近半个世纪的最大感受是什么?”老人会心一笑:“不计较,跟着走。”2005年,张玉华不幸患上甲状旁腺肿瘤,两个儿子工作都很忙,无暇照顾,谭述森的生活压力骤然加大。当时正值北斗二代立项,全站上下忙得团团转,谭述森作为北斗二代副总设计师,内心的焦虑可想而知。但老伴儿生病的事他谁也没说,白天一如继往地忙着工作,下班后就匆忙到医院
人物评价
谭述森是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主要开拓者和建设者之一。(中国工程院评)
在谭述森心中,北斗不只是导航卫星,北斗精神早已成为他的人生导航;在北斗人心中,谭述森不只是北斗开拓者和建设者,更是他们的人生北斗,校其方向,为其导航。(经济日报评)
谭述森是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主要设计者和建设者,为创建和发展中国卫星导航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新华网评)
谭述森博学严谨,求真务实,为人低调,淡薄名利,有着极为深厚的“北斗情怀”,他既是一位科研战线上的一位智者,也是一位和蔼可亲的师长。(人民网评)
在向着世界卫星导航之巅冲锋的路上,谭述森年愈半百,欣然领命加入北斗团队,开启了日以继夜、夜以继日的北斗事业;岁过七旬,依然披甲坚守北斗阵地,写就了忠诚报国、科技强军的北斗人生,他对人以实相待,对名、对科学更是斥虚求实,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人生北斗,谦虚为人、甘为人梯,淡泊名利、无我忘我。(中国军视网评)
谭老(谭述森)是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