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圭白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李圭白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河南省偃师区
出生日期:1931年09月25日
毕业院校:哈尔滨工业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籍贯: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
人物经历
1950年9月,李圭白进入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1951年进入本科土木系给水排水专业。1953年9月本科毕业后进入土木系给水排水专业研究班学习。
1955年7月,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在土木系担任助教(1955年07月至1959年07月)。1957年,进入唐山铁道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进修,兼苏联专家翻译。
1959年7月,进入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任教,先后担任助教(1959年7月至1962年7月)、讲师(1962年7月至1978年7月)、副教授(1978年7月至1982年7月)、教授(1982年7月至2000年7月)
1983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9年8月,前往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做访问学者(至1990年3月)。
1991年6月,与范峰共同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的负责人。
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隶属于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市政工程)。2000年,进入哈尔滨工业大学任教
主要成就
李圭白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除铁除锰研究
1960年李圭白开始研究地下水除铁、除锰方法研究,成功开发接触催化除铁工艺,提出了新理论,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成功开发地下水曝气接触氧化法除锰工艺,于1985年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高浊度水处理
李圭白在高浊度水处理工艺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研究成功的高浊度水透光脉动单因子絮凝自动控制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于1996年获国家发明三等奖;参与水上一体化水厂的研究工作,使水厂建造工厂化,取得很大经济效益,成果于1984年获国家发明二等奖。
水过滤技术
研究成功的高锰酸盐饮用水除污染技术、流动电流混凝控制技术等,都是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成果,高锰酸钾助凝技术,于1995年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三等奖;提出第三代城市饮用水净化工艺的概念,倡导将超滤膜用于城市水厂等,不仅获得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推动了中国给水处理技术的发展。
科研成果奖励&项目承担
截至20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85年- | 《中国给水排水》杂志编委会委员 |
1986年- | 《给水排水》杂志编委会委员 |
1994年- | 全国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 |
1995年01月- | 哈尔滨市专家顾问委员会特邀委员 |
1997年01月-2001年 | 国家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 |
1997年01月- | 黑龙江省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 |
1998年01月-2002年 |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给水排水学会副理事长 |
2001年01月- | 国家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 |
2002年01月- |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学会副理事长 |
2012年10月17日 | 武汉大学兼职教授 |
——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 |
—— | 松花江水污染处理专家组专家 |
人物评价
李圭白是中国高浊度水处理技术的奠基人之一,他注重实践,勇于开拓,他用实践检验理论,修正理论,不断创新,在水处理领域提出许多新概念、新理论、新工艺和新技术,著书立说,为发展中国给排水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中国工程院评)
人物影响
2009年,以李圭白院士名字命名的“自然与健康基金会李圭白奖励基金”(简称“李圭白奖励基金”)设立签约仪式在长沙“高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第四届第5次会议暨2009年给水排水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相关学校院长(系主任)大会”上举行。李圭白奖励基金由上海市自然与健康基金会投入100万元人民币作为原始基金,并以奖励基金名义接受社会捐赠的款项,该基金的宗旨是促进市政工程学科工学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产生更多的博士创新成果,促进博士生教育的发展及博士论文水平的提高。
学术观点
科学饮用健康水
记者:什么是健康水呢?
李圭白:不受污染的天然淡水可能是最有利于健康的。很多人都提出健康水应该保持一定的硬度,应该具有一定的含氧量,这个是有医学证明的。此外,所有的健康水里面都有一个指标,即pH值大于7。那么碱性水为什么对人体有利呢?很多人的解释是,碱性水可以中和人体内的酸,使人的体质转变成健康的碱性体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能中和我们身体中间的酸性物质的是碱度,不是碱性。而碱度的形成主要是由于重碳酸根的存在,而不仅仅是氢氧根。所以,把pH值大于7作为健康水的指标,从专业来看是解释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