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何镜堂简介

何镜堂简介

淘名人 2024-01-18 16:16 热度:

何镜堂

何镜堂,男,1938年生,广东东莞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勘察设计大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首届“梁思成”奖获得者,国家光华工程科技奖获得者,广东省科技突出贡献奖获得者。何镜堂先后担任过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专家评议组成员、全国高等学校建筑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会员、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教育建筑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务。他是长期工作在教学科研与设计实践第一线的学者和建筑师,是中国建筑界公认的设计大师之一、岭南建筑界的著名人物。他提出了“两观三性”建筑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并在文化博览建筑、教育建筑领域达到国际水平;主持设计了包括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国家级标志建筑。作品获国家级金奖2项、银奖3项、铜奖4项;省部级以上奖项30余项。

基本资料

中文名:何镜堂

出生日期:1938年4月

毕业院校:华南工学院

学位/学历:硕士

职业:建筑师

专业方向:建筑设计

职务: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

学术代表作:《当代大学校园规划与设计》,《当代大学校园规划理论与设计实践》,《何镜堂 中英文本》

主要成就: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首届梁思成建筑奖、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劳动模范、国家光华工程科技奖

任职院校: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人物经历

1961年,何镜堂于华南工学院建筑学专业本科毕业(五年)。

1961年至1965年,在华南工学院建筑学专业攻读研究生。

1965年至1967年,在华南工学院任教。

1967年至1973年,在湖北省建筑设计院工作。

1973年至1983年,在北京轻工业部设计院从事工业建筑设计。

1983年,调入华南工学院。

1992年,晋升为教授。

1993年1月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94年,被评为中国工程设计大师。

1997年,被华南理工大学聘为博士生导师。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2年至2004年,任中国工程院学部常委。

2022年8月29日,受聘为江门市开平古建筑与世界文化遗产研究院专家顾问。

社会任职

何镜堂曾担任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建筑学会环境艺术学术委员会主任;广东省科技协会副主席;广东省土建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注册建筑师协会会长;广州市环境艺术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广州市建筑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教育建筑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大剧院专家组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组员;全国高等学校建筑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会员;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香港建筑师学会荣誉会员;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资深会员、江门市开平古建筑与世界文化遗产研究院专家顾问。

主要成就

何镜堂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何镜堂长期从事建筑设计、教学和研究工作,创立“两观三性”建筑论,坚持中国特色创作道路和产、学、研三结合发展模式,主持设计了一大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作品。

他尤擅长文化、博览建筑和校园规划设计,主持设计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天津博物馆、映秀震中纪念地、钱学森纪念馆、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和澳门大学横琴新校区等一批精品工程。

代表作品

华南理工大学人文馆

设计坚持“少、空、透、低”的原则,力求创造空灵通透、步移景异、典雅端庄、节能高效的岭南新建筑,并通过人的穿行和使用达到人、自然、建筑的共生,共筑诗意空间和场所。

设计融合于校园的整体环境,以充满时代感的形体组织和造型语汇塑造了丰富的校园交往空间,充分表达了校园文化特色。光在水面上、树丛中、建筑空间中穿透和流动,隐约的景致相互交织,场景伴随着“穿行”而切换,多样的空间

展开阅读全文 ∨

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

1999年

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0年

广东省劳动模范

2001年

国家首届梁思成建筑奖

2004年

全国模范教师

2005年

全国先进工作者

2009年

全国“十佳具有行业影响力人物”大奖(中国勘察设计协会评选)

2010年

广东十大创新人物、广东十大新闻人物

2010年

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2010年

国家光华工程科技奖

2010年

中国国际设计艺术博览会国际设计艺术终身成就奖

2010年

智慧东方——2010中华文化人物

2013年

中国侨界杰出人物

2013年

广东省年度贡献人物

2015年

第二届广府人“十大杰出人物”

2019年

南粤楷模

2019年

最美奋斗者

个人生活

1965年,何镜堂硕士毕业后的十年,他学习了“矛盾论”和“实践论”,辩证的思维方法有助于建筑设计。

1983年,他决定选择自己的人生,返回华南理工大学(以下简称华工)重新创业。何镜堂制订了严格的要求:第一,每个重要设计要力争“精品”;第二,每个重要设计完成后要写论文总结,给全国重要的学术期刊《建筑学报》投稿;第三,每个重要设计完成后要参加优秀设计评奖。

人物评价

何镜堂院士长期从事建筑及城市规划的教学与研究,提出了“两观”(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三性”(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的建筑哲理和创造思想,体现于大量的建筑创作作品中。(中国建筑学会评)

何院士“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建筑师中的一个,既完成了多样性建筑实践又通过理论分析来阐述实践,其方式能真正地在与西方交流过程中产生共鸣”,他的“作品微妙而复杂,空间移动在限制与大胆之间穿梭,并没有刻板单一的设计模式”。(美国哈佛大学建筑系主任斯科特·科恩、中国建筑学会评)

何镜堂主持完成的“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是中国建筑设计的一个分水岭、开创了中国建筑设计的一个新时代”,“中国馆的设计恰恰是当代中国建筑设计的一个很好转折点,是当代中国建筑的新语言”,“代表中国建筑的未来”。(意大利著名建筑评论家卡萨帝CesareMariaCasat、中国建筑学会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