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叔瑜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冯叔瑜
别名:元初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四川省邻水县九龙镇
出生日期:1924年6月20日
毕业院校:原苏联列宁格勒铁道运输工程学院
职业: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年)
性别:男
人物经历
1924年6月20日,冯叔瑜出生于四川省邻水县九龙镇的一个清贫农家。
1936年,考入县立第一高等小学。
1938年,考入邻水县立初级中学。
1941年初中毕业后,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大竹师范学校,后又随同学去重庆考上中央工校机械工程科的公费生。
1944年9月,改用现名(冯叔瑜)以同等学历考进了自上海迁到重庆的交通大学土木系。
1948年8月,毕业于交通大学土木系铁道专业,获得学士学位。
1948年—1951年,担任西南铁路工程局工务员。
1951年8月—1955年12月,在原苏联列宁格勒铁道运输工程学院技术科学专业学习,毕业后获得副博士学位。
1955年—1958年,担任铁道部工程总局基建总局工程师。
1958年—1963年,担任铁道部科学研究院铁道建筑研究所施工研究室主任工程师。
1963年—1984年,担任铁道部科学研究院铁道建筑研究所爆破研究室主任。
1963年—1979年,担任铁道部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主要成就
冯叔瑜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20世纪50年代,冯叔瑜将苏联大爆破技术引用到中国鹰厦、川黔、成昆、湘黔等铁路新线建设中,取得较好的工程效果,协助并组织开展了定向爆破筑坝技术的研究,提出的大爆破药包布置理论和计算参数、参与国家科委三峡工程水利大组爆破小组的组织领导工作,提出定向爆破筑坝的设计理论和坝体堆积计算方法等已被中国国内工程普遍采用,通过铁路路堑大爆破工点的大量调查,为建立爆破工程地质学奠定了基础,参与和指导国家科研项目“七七工程安全防护技术”的试验研究和中国爆破安全、大爆破、城市拆除爆破三部法规的编写和制定工作,参与交通部广州黄埔港航道炸礁工程,解决了万吨轮通航问题,推动和组织铁道部石方深孔爆破机械化施工,取得了良好效果,推动光面预裂爆破技术在路堑边坡和隧道开挖中应用,提出建筑物拆除爆破理论,在工程实践得到应用。
1959年初,冯叔瑜任三峡爆破组组长,在河北邢台东川口设计了一次定向爆破筑坝的小型
社会任职
冯叔瑜兼任中国爆破工程协会第一副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铁道学会爆破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名誉主任委员,中国铁道学会常务理事、理事,中国力学学会爆破专业委员会专业组组长、专业委员会主任。
个人生活
家庭背景
冯叔瑜出生于四川省邻水县九龙镇一个清贫农家,冯叔瑜的祖父是秀才,一生以教私塾为职业,冯叔瑜的父亲冯舜钦继承了私塾的教学业务;冯叔瑜的母亲李崇俭是农家女,除操持家务抚养五个孩子外,还需干些农活、养猪纺棉以微薄的收入来补助家庭生活。1931年,父亲因无法容忍本地恶势力的迫害,携家迁居邻水县城,仍以教书和代人书写信件、状词等卖文为生。1939年初,家中发生不幸事故,父亲突然患霍乱去世,经济陷入绝境,母亲只好带着孩子回到乡下老家靠种地维持生活,继续上学自然成了问题,好在家族有点公产,族叔见冯叔瑜聪明好学,倡仪接济助学,才得以维持到初中毕业。
退休生活
冯叔瑜退休后在家中安享晚年,笑称自己是“失业”人群,同时也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每日做家务,照顾家人。他说,一生中最后悔的事有两件:一是“子欲养而亲不待”,没来得及报答和赡养辛苦操劳多年的母亲;二是多年来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照顾家。
人物评价
冯叔瑜生性温和,与世无争,曾经最大的愿望是让母亲和自己能吃饱饭,没想到一步步成长为中国首屈一指的工程爆破专家,一生研究紧张、刺激、惊心动魄的爆破技术,为国家数不清的铁路、公路、桥梁、水利工程和楼房建设劈山开路。(人民画报社评)
作为中国工程爆破技术的开拓者和德高望重的老专家,冯叔瑜在他近50年从事工程爆破研究和实践中,不仅高屋建瓴地提出了工程爆破领域许多重大发展方向,亲自设计、实施和指导了中国国内许多重大爆破项目,而且为中国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为推动铁路建设技术发展和解决铁路施工中重大难题作出突出贡献,为工程爆破界所敬重。(《矿产勘查》评)
冯叔瑜被誉为“中国爆破第一人”,是中国工程爆破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在建立工程爆破地质学,开拓城市控制爆破技术的研究中做出了重要贡献。(《现代职业安全》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