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健龙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郑健龙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日期:1954年5月
毕业院校:长安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出生地:湖南邵阳邵东县
人物经历
1954年5月25日,郑健龙出生于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
1978年2月至1982年12月,在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学习固体力学专业,大学本科毕业。
1981年12月至1988年9月,担任长沙交通学院(现长沙理工大学)助教、讲师。
1984年8月至1986年7月,在湖南大学学习固体力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
1988年9月至1995年9月,担任长沙交通学院教研室副主任。
1993年至1994年,担任比利时道路研究中心访问学者。
1995年9月至1997年7月,担任长沙交通学院教研室主任。
1997年,担任长沙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7年7月至1999年5月,担任长沙交通学院院长助理、副院长。
1998年8月至2001年12月,在长安大学学习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
1999年5月至2003年7月,担任长沙交通学院代院长、院长。
2003年7月至2014年3月,担任长沙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校
主要成就
郑健龙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郑健龙解决了南方湿热地区膨胀土等不良土质公路边坡的稳定与加固,采用不良土质填筑路基等一系列技术难题,提出了设计寿命分层递增的耐久性沥青路面理论框架、结构体系与设计准则,建立了沥青路面的状态设计法。
2002年,交通部设立西部交通建设重大科技项目“膨胀土地区公路修筑成套技术研究”,郑健龙作为项目负责人,带领团队突破中国国内外传统的公路膨胀土治理思路,发明膨胀土边坡柔性支护综合处治技术,其成果在中国10省区、26条高速公路上得到应用。
学术论著
截至2022年3月,郑健龙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7部。
发明专利&规范指南
截至2022年3月,郑健龙获国家发明专利46项,参编行业规范4部,编制地方性行业技术指南8部。
项目课题
截至2015年12月,郑健龙先后承担了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80余项,交通部重大科技
社会任职
任职时间 | 任职机构 | 职务 |
---|---|---|
2016年12月至2021年12月 | 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第十届委员会 | 副主席 |
2018年1月 | 中南大学 | 名誉教授 |
教育部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 副主任委员 | |
中国公路学会 | 副理事长 | |
国际路联执委会 | 委员 | |
交通运输新型智库联盟 | 第一届理事长 | |
International Road Federation(国际道路联合会) | 理事 | |
住建部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 副主任委员 | |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 | 理事 | |
中国力学学会 | 理事 | |
湖南省力学学会 | 副理事长 | |
英国《Structural Durability & Health Monitoring》 | 编委 |
个人生活
年少辍学
郑健龙由于在乡镇当税务所长的父亲在“文革”中反对武斗,成了当时的“917”分子,还被抓过,也因此没了读高中的资格。
既当学生又当教师
郑健龙被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力学师资班作为走读生录取后,上大学的第一年,上午在长沙的河西当学生,下午绕整个长沙转一圈过到湖南省交通学校来当教师。
人物评价
郑健龙为中国公路交通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中国工程院评)
郑健龙对科研一丝不苟、身体力行、立足实干的态度,影响了一批又一批学生。(《长沙晚报》评)
郑健龙是一位经历丰富、颇具传奇色彩的人,他待人温和,但在治学中对学生要求严格,非常注重细节,不失工科专家“刚”的本色。正是这种亦柔亦刚、充满智慧的思维,以研究为乐趣的本色,使郑健龙成了中国道路交通领域为数不多的几位院士之一。(《湖南日报》评)
郑健龙践行着学校坚持服务行业、引领行业发展的理念,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敢为人先、执着坚韧,生动地诠释着学校“博学、力行、守正、拓新”的校训精神,是长沙理工大学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代表,郑健龙作为著名的科学家,坚守初心,潜心育人,几十年来,坚持为本科生授课,是全校教师“信道”“传道”的楷模,彰显出了大师的风范。(长沙理工大学党委书记付宏渊评)
郑健龙院士在路面结构与材料方面,对结构设计理论、工程实施方面具有深厚造诣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