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永臻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彭永臻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出生日期:1949年2月25日
毕业院校:哈尔滨工业大学
代表作品: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籍贯:山东省莱州市
人物经历
1949年2月25日,彭永臻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山东莱州人。
1968年至1968年,在哈尔滨市第二中学校学习,普通高中毕业。
1968年10月至1973年10月,担任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五十三团技术员。
1973年10月至1976年9月,在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现哈尔滨工业大学)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学习,大学本科毕业。
1976年10月至1986年9月,担任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给水排水工程教研室助教。
1978年10月至1981年12月,在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市政工程专业学习,硕士研究生毕业。
1984年11月至1986年11月,作为研修生在日本京都大学市政工程专业学习。
1986年9月至1990年9月,担任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给水排水工程教研室讲师。
1989年3月至1995年6月,在哈尔滨建筑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学习,博士研究生毕业。
1990年9月至1993年9月,担任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给水排水工程教研室副教授。
19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彭永臻团队在国际上率先开展城市污水短程硝化应用研究,突破低温短程硝化的技术瓶颈,他们首次提出并实现了短程反硝化,在中国国内外率先并重点开展了短程反硝化与厌氧氨氧化联合处理城市污水的理论和技术研究。2012年起,在短程反硝化菌种富集、过程调控和工艺研发等方面,彭永臻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突破了厌氧氨氧化技术产业化瓶颈问题;同时,研究和开发的分段进水工艺,为北京市稻香湖水质净化厂和北京碧水污水处理厂的设计、建设和运行提供了关键技术;彭永臻协助北京城市排水集团,实现了厌氧氨氧化菌的工业化培育与应用,率先突破厌氧氨氧化菌工业化、规模化应用的难题,并建立了厌氧氨氧化工程建设的中国第一项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体系,解决了北京市污泥消化液处理难题,提高污水处理厂处理效率。
学术论著
据2022年7月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生命学部网站显示,彭永臻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300余篇,其中IF>9.
社会任职
任职时间 | 任职机构 | 职务 |
---|---|---|
2020年9月 | 梧州市人民政府 | 顾问 |
2021年10月 | 大连民族大学 | 学科专业建设顾问 |
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 | 常务理事 |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工程分会 | 副主任委员 | |
全国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 | 委员 | |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给水排水学会 | 理事 | |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城市给水排水委员会 | 委员 | |
《环境科学学报》 | 副主编 | |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 副主编 | |
《中国给水排水》 | 编委 | |
《给水排水》 | 编委 | |
《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 in China》 | 编委 |
个人生活
爱好篮球
只要不出差,每周彭永臻都要跟学生打两次篮球,打篮球是他从中学开始就有的爱好。
人物评价
彭永臻为提高中国城市污水处理工程设计建设和运行控制水平,为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达标排放,解决城市污水处理厂两类技术难题——达一级A排放标准和节能降耗等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工程院评)
从兵团伐木的磨砺,到一边工作一边读书的提升,彭永臻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忙忙碌碌又井井有条;从吃苦耐劳、不畏艰难的兵团副排长,到潜心做实验、搞科研的研究生,再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的老师,彭永臻在每个角色中都恪尽职守,演绎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友会评)
人物影响
捐献奖金
2022年6月,为继续支持北京工业大学的人才培养事业,彭永臻将由2021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得的个人奖金20万元港币,全部捐献给了北京工业大学教育基金会,以推进北京工业大学和环境保护领域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