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吕西林简介

吕西林简介

淘名人 2024-01-19 12:15 热度:

吕西林

吕西林,男,汉族,1955年1月17日出生于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中国共产党党员,结构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74年至1977年,吕西林就读于西安冶金建筑学院;1977年至1979年,担任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助教;1979年至1981年,在同济大学学习,毕业后获得硕士学位;1984年,在同济大学获得结构工程博士学位;1984年至1986年,担任同济大学讲师;1987年至1990年,担任同济大学副教授;1990年至1991年,担任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访问学者;1991年,担任同济大学副教授;1991年至1992年,担任香港大学研究助理;1993年至1996年,担任同济大学工程结构研究所副所长、教授;1996年至2014年,担任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教授;201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21年,当选为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吕西林长期从事建筑结构抗震及减震研究。

基本资料

中文名:吕西林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

出生日期:1955年1月17日

毕业院校:同济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1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人物经历

1955年1月17日,吕西林出生于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

1974年9月至1977年7月,就读于西安冶金建筑学院(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

1977年7月至1979年8月,担任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助教。

1979年9月至1981年12月,在同济大学学习结构工程,硕士研究生毕业。

1982年2月至1984年12月,在同济大学学习结构工程,博士研究生毕业。

1984年12月至1986年12月,担任同济大学讲师。

1987年1月至1990年1月,担任同济大学副教授。

1990年1月至1991年1月,担任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访问学者。

1991年1月至1991年10月,担任同济大学副教授。

1991年11月至1992年12月,担任香港大学研究助理。

1993年1月至1996年6月,担任同济大学工程结构研究所副所长、教授。

1996年6月至2012年5月,担任同济大学结构工程与防灾研究所所长、教授。

1996年6月至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成就

吕西林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吕西林发明的“组合消能减震支撑新体系”,成功应用于2010年世博会重大工程、汶川地震后恢复重建工程和国家校舍抗震安全工程;长期致力于复杂高层建筑抗震分析、性能评估与设计理论的研究,相关成果为上海中心大厦、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上海世博园中国馆等一批重大工程的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学术论著&技术标准

据2022年7月同济大学网站显示,吕西林主编技术标准5本,参编7本,专著8本;在中国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60多篇。

主持项目

据2022年7月同济大学网站显示,吕西林先后主持了60多项国家及省部级重要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

科研获奖

据2022年7月同济大学网站显示,吕西林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17项;获专利28项。

时间

获奖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1999年

结构抗震模型试验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

建设部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2000年12月

上海临近地区地震对重要建筑影响及综合防御研究

上海市科学技

展开阅读全文 ∨

社会任职

任职时间

任职机构

职务

2021年12月

南京工业大学

战略科学家


《The Structural Design of Tall and Special Buildings》

主编


《Journal of Asian Architecture and Building Engineering》

主编

展开阅读全文 ∨

人物评价

吕西林在复杂高层结构抗震试验技术和结构性能评估方法、复杂结构弹塑性分析和抗震设计理论、高性能结构构件和复杂节点抗震试验、消能减震技术和建筑物移位改造与加固技术等方面做出了创新贡献。(中国工程院评)

在教师岗位上从事着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的兢兢业业、执着探索,以认真踏实的治学风范,刻苦钻研的拼搏精神,勇于创新的开拓意识,完成了多项重大科研任务和工程防灾服务,在学生眼中,吕西林是一位德学双馨的老师,面对学生,他总是以慈父般的胸怀在各个方面关心、帮助他们。30多年来,吕西林始终心怀崇高责任使命,不断探究、研发突破既有的建筑结构抗震技术,在创新抗震技术的道路上执着前行。(上海教育新闻网评)

熟悉吕西林的都人都知道,他对学术研究一丝不苟,且说话很“直”。这些年来,他屡屡有真知灼见见诸报端,谈问题实事求是。身为高校教师,他希望自己“爱岗敬业,启发教学,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努力培养出更多的知识、人格、能力全面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