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军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李华军
民族:汉族
籍贯:山东广饶
出生日期:1962年2月
毕业院校:日本京都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17年11月27日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学位:博士
性别:男
人物经历
1962年2月,李华军出生在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
1978年10月—1982年7月,大学本科就读于山东工学院动力机械专业,获学士学位。
1982年7月—1983年8月,在山东东营市广饶播种机厂当技术员。
1983年8月—1986年7月,硕士研究生就读大连工学院造船系船舶工程专业。
198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6年7月—1992年8月,在海军潜艇学院任教,被评为讲师。
1992年8月—1995年5月,在青岛海洋大学工程学院机电工程系任教,期间由讲师升级为副教授。
1995年5月—2001年3月,在青岛海洋大学工程学院从事教科研工作,先后任院长助理、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被评为教授。
1997年12月—1998年12月,美国罗得岛大学访问教授。
1997年12月—2001年3月,博士研究生就读于京都大学防灾研究所海岸与近海工程专业。
2001年3月—2009年12月,在中国海洋大学(2002年10月由青岛
主要成就
李华军科研成就
科研经历
2000年夏天,李华军在南京开会时得知,中国浅海区域投入开发的第一个年产量超200万吨的大油田——埕岛油田中心二号平台,存在过度振动现象,成为“中石化十大安全隐患”之一。
李华军带领团队成员在测得数据后,李华军和团队成员一遍遍分析、研究,一次次构建模型试验,最终揭开了数据背后的秘密,平台过度振动的原因找到了,还拿出了科学的治理方案。
李华军带领他的团队,构建起海洋工程设施安全防灾、减灾技术体系,研制了能有效抵抗波浪冲刷和沉降变形的新型滩浅海结构,将安全、环保、经济有效结合,推动了近浅海油气田的低成本、高效开发。该系列创新技术在埕岛油田海洋平台、黄河三角洲保滩促淤等50余项工程建设中得到推广应用,产生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期刊论文
[1]李华军,王树青,杨永春,et al. Vib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n Offshore Platform an
社会任职
任职单位/组织 | 任职职务 |
中国海洋工程学会第四届理事会 | 常务理事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第五届专家咨询委员会 | 委员 |
教育部高等学校海洋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 副主任委员 |
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学术委员会 | 委员 |
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学术委员会 | 委员、副主任委员 |
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 | 常务理事 |
《China Ocean Engineering》期刊 | 编委 |
《海岸工程》期刊 | 副主编 |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 | 主编 |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决策咨询专家 |
全国高校海洋类学术期刊联盟 | 理事长 |
个人生活
李华军在工厂做过工人,到部队当过兵,去中国海外学习过,又在中国海洋大学任教,他养成了不轻言放弃的习惯,常年的科研工作,遇到难题、无法突破是一种常态,李华军说,只要和团队一起努力,就能攻克难关。
李华军说:“劳动是生存和生活的需要,也是一切欢乐和美好事情的来源,更是创造人类文明和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所以每个人都以劳动为荣。”
人物评价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海洋科技工作者更是用严谨的科学理念、先进的办学思路为海洋强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建设海洋强国,逐梦蔚蓝,李华军和他的团队、学生们用辛勤的劳动构筑海洋科技的未来。(中国海洋大学评)
作为中国海洋工程领域的一名科技专家,一直以来,李华军率领他的科研团队,乘风破浪、砥砺前行,走出了一条特色显著的以工兴海、以工强国之路。(《中国科学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