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修力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杜修力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四川省广安市
出生日期:1962年12月
毕业院校: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2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人物经历
1979年9月—1983年8月,杜修力就读于解放军理工大学工程兵工程学院(地下工程专业)本科并获学士学位。
1983年9月—1986年7月,在中国科学院工程力学研究所(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
1987年9月—1990年5月,在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专业)攻读博士研究生。
1990年5月—1992年8月,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力学博士后站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
1992年10月—1995年,进入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任工程师(其间:1992年,被评为高级工程师)。
1995年—1996年,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结构振动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其间:1995年,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1996年,被评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996年—2001年8月,任中国科学院结构振动开放实验室副主任(其间,1997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
2001年8月,
主要成就
杜修力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杜修力研究领域涉及建筑结构抗震、水工结构抗震、重大工程结构和设备抗震、强震地面运动、土-结动力相互作用分析、计算力学方法、结构损伤诊断等方向。在动力学理论与方法及工程应用、工程结构抗震方面取得了突出的创新性成果,并在一批重大工程建设中获得推广应用。
学术论著
截至2021年11月,杜修力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中国国内外高质量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中英文著作6部。
承担项目
截至2021年11月,杜修力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大集成、创新群体,科技部973和科技支撑等国家级重大项目5项,其它项目近百项。
科研获奖
截至2021年11月,杜修力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其中2项排名第一、3项第三),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2项排名第一)。
时间 | 项目 | 奖项 |
---|---|---|
1996年 | 非线性场地地震反应分析方法的研究 | 国家地震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
1998年 | 拱坝系统三维动力分析及抗震措施研究 | 国家 |
社会兼职
时间 | 职务 |
---|---|
2007年6月—2002年6月 | 九三学社北京市第九届委员会委员 |
1997年12月—2002年12月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第九届委员会委员 |
2002年6月—2007年6月 | 九三学社北京市第十届委员会委员 |
2002年12月—2007年12月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第十届委员会委员 |
2009年2月—2015年7月 |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土木工程) |
2011年12月—2016年8月 | 中国建筑学会第十二届理事会理事 |
2012年7月—2018年6月 |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理事会理事 |
2012年11月—2017年11月 | 北京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2015年7月—2020年11月 |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土木工程) |
2016年8月— | 中国建筑学会第十三届理事会理事 |
2016年12月—2020年12月 |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
2018年6月— |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届理事会理事 |
2020年10 |
人物评价
长期以来,杜修力一直在一线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在领域内作出了重大贡献。(北京工业大学评)
杜修力之所以能够取得一系列令世人瞩目的成绩,绝非偶然,凭的是他的勤奋与执著。(《科学时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