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张懿简介

张懿简介

淘名人 2024-01-19 18:52 热度:

张懿

张懿,1939年6月出生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绿色过程工程与环境工程专家,中国清洁生产技术研究领域开拓者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技术委员会主任。1958年张懿从辽宁省实验中学毕业考入东北工学院理学系;1963年从东北工学院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工作,担任助理研究员;1989年前往瑞士伯尔尼大学进修环境化学;1990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研究部主任;1996年晋升为教授;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1年担任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2006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8年3月中国科学院绿色过程与工程重点实验室成立,张懿担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11月湿法冶金清洁生产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成立,张懿担任技术委员会主任。张懿的主要研究内容为绿色过程工程和清洁生产,在资源高效清洁循环利用、过程工业节能减排等方面做出了系列原创性成果。

基本资料

中文名:张懿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黑龙江省牡丹江市

出生日期:1939年06月10日

毕业院校:东北大学

职业:教学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亚熔盐清洁生产技术与资源高效利用》

主要成就: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原籍:辽宁辽阳

人物经历

1958年8月,张懿从辽宁省实验中学高26班毕业,并考入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理学系冶金物理化学专业。

1963年7月,从东北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工作,担任助理研究员(至1990年12月)。198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9年7月,前往瑞士伯尔尼大学进修环境化学(至1990年4月)。

1990年12月,担任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研究部主任(至2008年6月)。

1991年3月,作为访问学者前往日本九州大学应化系学习(至1991年10月)。

1996年4月,担任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教授。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隶属于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环境区域污染控制技术)。

2001年4月,担任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至2008年6月)。

2006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08年3月21日,中国科学院绿色过程与工程重点实验室成立,张懿担任实验室学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成就

张懿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70年代后期,开拓了资源-材料化学化工与环境工程交叉的综合研究方向,把资源与材料化学化工的研究方法和成果融合渗透到环境工程领域,在重金属污染控制与资源综合利用上建立了系列新技术和应用工程,在海内外产生重要影响。90年代初在中国科学院开拓了清洁生产技术创新研究新领域,由工业污染末端治理转向清洁工艺源头减排和全过程污染控制研究,主持国家八五攻关第一个清洁工艺项目。在国内外首次提出的亚熔盐非常规介质高效反应分离新系统和绿色化工新过程,已拓展到铬、铝、钒、钛、铌钽、锆等多种两性金属难处理资源高效清洁利用的普适性理论和共性技术,在铬、铝、钒化工等行业清洁生产原创性替代技术已取得万吨级示范工程成功。在环境电化学生物耦合技术、碳基催化臭氧氧化技术、精馏与萃取分离技术等具有鲜明的化工过程强化环境技术特色,已实现废水资源化、无害化工程应用。对环境与绿色过程工程交叉学科建设与传统产业的绿色/

展开阅读全文 ∨

社会任职

时间

担任职务

参考资料

2012年-

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

2016年-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第七届)资深常务理事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编委



《中国环境科学》编委



东北大学兼职教授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外聘博导



中国工程院咨询工作委员会委员


展开阅读全文 ∨

人物评价

张懿对环境与绿色过程工程交叉学科建设与传统产业的绿色、循环、低碳转型的技术支撑与循环经济工业生态网络设计做出了重要贡献。(人民网黑龙江评)

张懿对中国传统产业的绿色化提升和循环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环境电化学生物耦合技术、二氧化硫减排与利用和循环经济工业生态网络设计等前沿方向也做出开拓性工作。(何梁何利基金评)

张懿主持中国第一个清洁生产工艺国家项目,在资源高效清洁转化-多级循环利用集成技术和绿色过程工程领域取得了重要原创性成果和产业化应用突破。在国内外首次提出的亚熔盐高效清洁反应、分离新系统和新过程,已拓展为处理多种矿物资源的普适性新理论和共性技术。对资源环境过程工程交叉学科建设和中国传统产业的绿色化提升做出了开创性贡献。(《攀枝花日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