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全兴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张全兴
外文名:Zhang Quan Xing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省常州市
出生日期:1938年12月10日
毕业院校:南开大学
职业:教学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离子交换与吸附》
主要成就:200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信仰:共产主义
教学职称:教授
人物经历
1938年12月10日,张全兴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一个普通的农民家中,上有2个姐姐,3个兄长,他是家中最小的孩子。1952年,张全兴到上海求学。
1957年9年,进入南开大学化学系学习,大一的时候,处于国家“大办工厂,大搞科研”时期,他边读书边在南开大学化学系创办的化工厂离子交换树脂生产车间当车间主任。
1958年8月13日,毛泽东主席到天津视察,第一站就来到了南开大学的校办工厂,张全兴作为车间主任受到主席接见,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0年,张全兴提前毕业成为南开大学第一批抽调留校任教的学生,6月,在南开大学化学系和高分子化学研究所工作,担任党支部副书记、书记(至1985年6月)。1962年7月,获得南开大学学士学位。
1985年7月,为了照顾年迈多病的父母,张全兴携夫人陈金龙回到家乡常州,调到江苏石油化工学院(现常州大学)设计研究所任教,历任副教授、教授,并担任所长(至1993年1月)。
主要成就
张全兴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大孔离子交换与吸附树脂的合成与应用研究,研制成功系列大孔离子交换树脂和超高交联吸附树脂,广泛应用于工业水处理、有机催化、铀和贵金属提取、药物提取分离、人体血液灌流以及环境保护等领域。1985年之后到常州大学和南京大学任教,主要在水污染防治方向从事复合功能等特种树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以及树脂吸附理论、吸附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及其工程应用,引领和推动了中国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工业废水治理与资源化,为工业水污染治理与节能减排和重点流域水环境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2010年以来,针对中国“白色污染”控制的难题,组织团队开展绿色聚乳酸系列环境友好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取得了重要进展。
大孔离子交换与吸附树脂的合成与应用技术研究
1960年起,张全兴在南开大学何炳林教授指导下,在国内最先开展树脂致孔技术的研究,研制成功了强酸、强碱、弱酸、弱碱和膦酸等大孔离子交换树脂,并在南开大学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96年01月至1999年01月 | 教育部第3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地学与资源环境学部委员 |
1997年01月至2005年01月 | 吸附分离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二、三届学术委员会 委员 |
1997年01月至2002年01月 | 第36届中国化工学会环境保护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
1999年02月- | 江苏省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
2000年04月- | 国家科技奖励环保专业评审组委员 |
2004年07月- | 国家有机毒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2009-2014年)、名誉主任(2014年-) |
2008年- | 《离子交换与吸附》期刊主编 |
2008年04月- | 太湖污染控制与蓝藻治理专家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
2008年09月-2014年 | 国家环境保护有机化工废水治理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主任 |
2009年-2015年 | 教育部第六届科学技术委员会 地学与资源环境学部委员 |
2011年11月- | 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 |
2013年0 |
个人生活
张全兴的夫人陈金龙是他大学时代的同窗,陈金龙最初在南开大学学习的专业是农药合成,但是为了支持张全兴回乡创业,她改变了以往的研究方向而转为精细化工,后来到了南京大学,为了进一步辅佐张全兴的事业,她又放弃了精细化工的专业而转为环境保护。
人物评价
张全兴是中国离子交换与吸附技术发展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在中国最早将树脂吸附技术融合到环境工程领域,自主开创了树脂法治理有毒有机工业废水及其资源化的新领域,为长江、太湖等重点流域的水质安全,重点化工行业污染控制和节能减排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外,在功能高分子材料和环境友好材料合成、性能和应用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很多成果,为中国高等教育和环境保护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南京大学环境学院评)
人物影响
2010年12月,张全兴个人出资创立南京大学全新教育基金,旨在推动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鼓励青年环保科技工作者积极创新,做出优异成绩,设立全新环保科技创新奖,用于奖励南京大学从事环境保护科学研究的青年教师和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