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兴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王文兴
外文名:Wang Wenxing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安徽萧县
出生日期:1927年10月17日
毕业院校:山东大学
职业:教学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祖籍:山东临沂
人物经历
1947年10月,王文兴考入安徽大学数学系。1949年3月,大学本科肄业,同年10月进入山东大学化学系就读。
1952年9月,山东大学本科毕业后进入重工业部沈阳技术干部学校。1954年1月进入化工部北京化工研究院(至1956年3月)。1956年3月,进入吉林大学化学系研究生班学习,同时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7年7月,毕业后进入化工部北京化工研究院工作,并担任研究室主任。
1959年9月,前往苏联卡尔波夫物理化学研究所进修(至1960年9月)。
1966年6月,进入化工部天津化工研究院,文化革命后期任副院长(至1976年1月)。
1976年1月,担任天津市环境保护办公室高级工程师(至1980年3月)。
1980年3月,进入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工作,先后任副院长、学术委员会委会主任(至1993年3月)。
1993年3月,退休的王文兴担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学术顾问。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学部学科环境
主要成就
王文兴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王文兴的主要研究领域:(1)大气环境科学:大气污染物浓度的时空分布、理化性质及源解析;大气酸沉降;大气环境中二次有机气溶胶的形成机理;(2)环境物理化学:二噁英的形成及降解机理研究;典型持久性有毒有机污染物的化学降解、微生物降解机理及构效关系;氟利昂及其替代品在大气环境中的反应活性、转化机理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952年王文兴毕业后从事催化研究,建立了流动循环法和放射性C14示踪法,得到了一些有机物氧化反应的机理和动力学,编著出版了中国第一本工业催化领域的著作《工业催化》,对烃类氧化工业催化剂的研制具有指导意义。
20世纪70年代,转向环境科学,主要是环境化学。1976年起,领导和参与完成了多项国家科技项目。建立了国内首套带有真空系统、长光程FTIR光化学烟雾箱;野外观测发现O3浓度随边界层高度变化规律;得到了全国酸沉降时空分布规律,并在东北地面和山上首次发现强酸性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79年01月- | 天津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1982年01月- | 《中国环境科学》、《环境科学学报》(杂志)主编、副主编 |
1988年01月- | 国际大气科学和应用会议(ASAAQ)组织委员 |
1990年01月- | 《Environment Research》副主编 |
2000年- | 北京化工大学兼职教授 |
2007年01月- | 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 |
2007年01月- | 中国国家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委员(中方) |
2016年3月29日 | 青岛农业大学荣誉教授 |
——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历届常务理事、现顾问,大气环境分会(1-4届) 常务理事,理事长 |
—— |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名誉教授 |
—— |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委员、原副院长 |
—— | 中国环境奖评委会主任委员 |
人物评价
王文兴是中国大气环境科学的开创者之一,中国大气化学的奠基人之一,参与了中国大气环境科研从无到有、从初创到深入的全过程,对中国大气环境立法、大气光化学污染规律和防治、煤烟型大气污染与控治、大气酸沉降化学作出过重要贡献。(新华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