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易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钱易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苏州
出生日期:1936年12月
毕业院校:清华大学
职业:教学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祖籍:浙江临安
籍贯:江苏无锡
人物经历
1936年12月,钱易出生于江苏苏州的一家书香门第,父亲钱穆是国学大师,堂兄钱伟长是著名科学家,她童年时正处于抗战期间,父亲钱穆受聘到昆明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教书,与家里失去了联系,一家人的生活全靠做小学教师的母亲支撑。1951年,进入江苏省苏州市文联、苏南文教处工作。
1952年,考入上海同济大学,学习上下水道专业,1956年,大学毕业后留校担任助教。
1957年2月,进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进行研究生学习,师从环境工程专家陶葆楷教授。
1959年,获得硕士学位后留在清华大学环境学院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教研室主任、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主任。文革期间被下放到江西开荒种地。
1979年,“文革”刚结束,学校讲究‘开门办学’,钱易和学生在北京农药一厂一边上课、一边劳动。
1981年至1983年,在美国康乃尔大学任访问学者。
1988年至1989年,在荷兰德尔夫特技术大学任访问教授
主要成就
钱易科研成就
研究综述
钱易致力于研究开发适合中国国情的高效、低耗废水处理新技术,对难降解有机物生物降解特性、处理机理及技术。致力于推行清洁生产、污染预防和循环经济,积极对国家环境决策献计献策并参与环境立法工作。
科研成果奖励&项目承担
截止到2016年,钱易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次、三等奖1次、国家科技发明三等奖1次、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2次、二等奖2次、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次,具体的主持项目和获奖情况如下:
时间 | 项目 | 奖励 | 参考资料 |
---|---|---|---|
1989 | 《城市污水的处理和再利用》 |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 |
1993年 | 《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厌氧生物处理技术》 | 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第一完成人 | |
1998年 | 《YHG系列水平轴转刷曝气机》 | 国家技术发明奖三等奖,第一完成人 | |
2002年 | 《持久性污染物的环境界面化学与控制技术原理》 |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四完成人 | |
2003年 | 《有毒有害有机废水高新生物处理技术》 | 国家科学技术 |
社会任职
任职时间 | 担任职务 | 参考资料 |
---|---|---|
1988年3月-1993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
1993年1月-1998年1月 | 政协北京市第八届委员会副主席 | |
1993年3月-1998年3月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
1993年 | 中国国家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成员 | |
1993年3月-1998年3月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第八届委员会委员 | |
1996年 | 国际科学联盟执行委员会委员 | |
1997年 | 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副主席 | |
1998年1月-2003年1月 | 政协北京市第九届委员会副主席 | |
1998年3月-2003年3月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
1998年3月-2003年3月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第九届委员会成员 | |
1998年9月-2003年8月 | 第八届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第八届执委会副主席 | |
2001年6月-2006年5月 |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 |
2003年3月-2008年3月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 |
人物评价
钱易从事环境工程教学与科研50余年,在工业废水处理与城市废水净化等领域取得了令国际环境工程界瞩目的成果。(《寻找最美教师》评)
钱易投身教育事业半个世纪以来,影响和培养了中国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几代人,造就了一大批学术骨干。作为中国高等院校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素质教育的先行者,她是清华大学倡导“建设‘绿色大学’”的第一人,为中国环境科学与工程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清华大学突出贡献奖评)
人物影响
2016年,在钱易80寿辰时,她的学生们发起并捐资成立了“钱易环境教育基金”,依据该基金设立了“钱易环境奖”,宗旨是激励中国积极践行环境公益、脚踏实地开展创新研究的优秀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