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曳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张小曳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北京市
出生日期:1963年06月
毕业院校:南京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大气成分与大气环境》
主要成就: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性别:男
人物经历
1963年06月02日,张小曳出生于北京市。
1982年09月至1986年07月,就读于西北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专业大学本科,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86年07月至1991年02月,担任中国科学院西安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开放研究实验室研究实习员。
1991年02月至1992年02月,担任美国罗德岛大学大气化学研究中心访问学者。
1991年02月至1995年04月,担任中国科学院西安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开放研究实验室室主任、助理研究员。
1992年04月至1995年04月,就读于南京大学大地海洋科学系全球气候变化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1995年04月至1999年01月,担任中国科学院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室主任、研究员。
1998年08月至1999年01月,担任美国夏威夷大学海洋学系、美国新墨西哥州立大学环境监测研究中心访问教授。
1998年,被国家学位委员会批准具有博士生导师资格;同年,获得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张小曳在亚洲沙尘暴形成机制及数值预报技术、中国大气气溶胶及其气候效应、与雾—霾联系机制及雾—霾数值预报技术等方面取得系统性创新成果,并应用于工程实际,主持建立中国气象局大气成分观测系统、亚洲沙尘暴数值预报系统、中国雾—霾数值预报系统,并得到广泛推广应用。
学术论著
截至2019年11月,张小曳发表论文361篇,第一作者专编著9部,被SCI收录193篇,SCI他引1.1万余次,WebofScience查h因子55。
承担项目
截至2019年11月,张小曳作为首席科学主持包括两项973计划项目在内的三项国家重大计划项目。
科研成果奖励
截至2019年11月,张小曳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等。
人才培养
教育思想
张小曳经常给学生们讲,“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是非常好的,你可以选择感兴趣的研究方向,能为国家做很多事情,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希望有更多的学生投入到科学研究、科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2003年11月至2013年12月 | 全球大气观测计划(GAW)/气溶胶科学咨询委员会(SAG)委员 |
2004年11月至2011年11月 | 世界天气研究计划(WWRP)/国际沙尘暴研究示范计划(SDS)科学指导委员会(SSC)主席 |
2006年03月至2013年12月 | 国际开放计划领域-环境污染与大气化学计划(OPAG-EPAC)联合科学指导委员会(JSSC)委员 |
2014年01月至 | 国际环境污染与大气化学计划(EPAC)科学指导委员会(SSC)委员 |
2015年03月至2018年11月 | WMO国际沙尘暴预警咨询系统(SDS-WAS)亚洲区域科学咨询委员会(RSG)主席 |
2018年05月 | WMO国际沙尘暴预警咨询系统(SDS-WAS)指导委员会(SC)主席 |
中国气象学会大气成分委员会主任 | |
中国颗粒学会气溶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 |
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干旱区环境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 |
中国地理学会沙漠分会常务理事 | |
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 |
人物评价
张小曳长期致力于天气及气候变化中大气成分作用研究,是气象领域新兴、交叉的环境气象领域学科带头人,为建设气象现代化,提升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作出突出贡献。(中国气象局评)
张小曳以心系报国的科学情怀、追求真理的科学信仰、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在学术前沿孜孜求索,在气象科技领域不断取得突破。他在中国气象局大气成分观测业务,国家级沙尘暴、雾-霾客观定量预报业务的系统建设中均发挥了领军作用,为建设气象现代化,提升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作出突出贡献。(《中国气象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