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碧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石碧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四川省成都市
出生日期:1958年06月21日
毕业院校:四川大学、英国谢菲尔德大学
职业:教学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皮革清洁生产技术与原理》
主要成就: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政治面貌:无党派人士
学位:博士
人物经历
1972年2月,石碧进入成都市第二十八中学(现成都市树德协进中学),先后就读初中、高中(至1975年7月)。1978年9月,考入成都科学技术大学(现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系皮革工程专业。1982年7月,本科毕业获得学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担任助教。
1983年9月,就读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系制革专业研究生。1986年7月,研究生毕业获得硕士学位。1987年9月,在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系制革专业攻读博士学位。1990年9月,作为中-欧联合培养博士生,前往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化学系学习(至1992年4月)。
1992年12月,作为四川大学-英国谢菲尔德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获得皮革化学与工程博士学位。1994年7月,晋升为四川大学皮革工程系教授,并担任四川大学皮革工程国家专业实验室主任(至2000年8月)。1999年5月,被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聘为皮革科技顾问和专家组成员(至2000年8月),负责研究21世纪皮革工
主要成就
石碧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石碧专注从事四川大学皮革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制革化学、制革清洁技术、制革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植物单宁化学。“九五”至“十二五”期间均负责承担了国家在制革清洁技术方向的“863”和支撑计划课题。较系统地研究和开发了无铬鞣制技术及其系列关键配套材料,并实现产业化应用,对推动中国制革工业的无铬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和开发了酶助保毛脱毛、无氨脱灰、无氨软化等制革清洁技术及其关键配套材料,并实现产业化应用;研究和开发了将制革废弃皮屑转化为系列先进功能材料的方法和技术,对制革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具有示范意义。
科研成果奖励&项目承担
截至2012年,石碧主持国家“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20余项。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部省级一、二等奖5项,其中“无铬少铬鞣法生产高档山羊服装革”成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参考资料 |
---|---|---|
1998 | 中国化工学会精细化工专业委员会委员 | |
1999 |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皮革工业专家组成员 | |
2002 | 中国林业学会林产化学化工学会理事 | |
2003年01月至2007年12月 | 国际皮革化学家及工艺师协会联合会执委(北亚代表) | |
2004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工学科评审组成员 | |
2009 | 国际皮革工艺师和化学家协会联合会(IULTCS)主席 | |
2016 | 四川省科技协同创新促进会会长 | |
四川大学制革清洁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 | ||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轻工技术与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 | ||
皮革化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 ||
皮革工程国家专业实验室主任 | ||
中国化工学会理事 | ||
中国化工学会精细化工专业委员会常委理事 | ||
四川省皮革学会副理事长 | ||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轻工领域咨询专家 | ||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
四川省知识分子联谊会常务理事 | ||
四川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 | ||
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 ||
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 ||
《中国皮革》编审 | ||
《Environ.Sci |
人物评价
石碧忠于职守,职业道德优秀,敬业精神强,注重用自己的思想品格、进取精神影响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一批又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专业人才,为中国制革领域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做出了突出贡献。(教书育人楷模评选)
石碧取得的研究成果在行业产生了重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对中国制革工业的持续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皮革化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