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曲久辉简介

曲久辉简介

淘名人 2024-01-20 18:14 热度:

曲久辉

曲久辉,1957年10月1日出生于吉林长春,环境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曲久辉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1988年和1992年先后毕业于哈尔滨建筑大学,分别获工学硕士和工学博士学位;1994年从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后出站后进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工作,先后担任副研究员、室副主任、研究员、中心主任助理、中心副主任、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心主任;2003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6年获得工程与材料科学部环境工程学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资助;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0年领衔成果获得国际水协会全球应用研究创新项目奖;2014年当选为国际水协会杰出会士;2015年受聘为桂林理工大学荣誉校长;2018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19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曲久辉主要从事水污染控制,特别是饮用水质安全保障的理论、技术和工程应用研究。

基本资料

中文名:曲久辉

外文名:Jiuhui Qu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

出生日期:1957年10月01日

毕业院校:哈尔滨建筑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学位:工学博士

人物经历

1978年,考入吉林大学化学系;1982年1月本科毕业,获得学士学位后进入哈尔滨建筑大学任教。

198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9月,进入哈尔滨建筑大学市政与环境工程系就读研究生。

1988年7月,硕士毕业之后继续在哈尔滨建筑大学市政与环境工程系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市政工程专家李圭白教授。

1992年4月,博士毕业后进入哈尔滨工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4年9月,博士后出站。

1994年11月,进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工作,先后担任副研究员、室副主任(1994年—1996年)、研究员(1997年12月—1998年6月)、中心主任助理(1998年7月—1999年6月)、中心副主任(1999年6月—2004年2月)、中心常务副主任(2004年2月—2006年7月)、中心主任(2006年—2007年)。

1996年,在美国奥本大学作访问学者。2003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06年,曲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成就

曲久辉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曲久辉的研究重点方向包括:(1)饮用水安全保障。涉及饮用水水质的全过程风险控制问题,提出并特别关注“标准与效应协同控制”新理论和新工艺;(2)水质净化与能量转化。涉及水中污染物去除与产能同步的原理、方法、材料、反应器与应用问题,重点关注以电子转移为主要机制的污染物产能的物理化学与电化学理论和方法。(3)水处理过程。涉及絮凝、吸附、膜分离、电化学等方法,提出并努力探索物理-化学耦合的微场构造及水处理颠覆性技术创新。(4)流域水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涉及天然水体的水质变化规律、复合污染及生态安全问题,提出并深入研究以物质流为主线的“生态通量”与过程调控机制。

2006年,曲久辉在国家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环境微界面过程与污染控制”项目的连续资助下,提出以多相微界面物质形态转化为依据进行水污染控制和水质净化的科学思路,发现某些高活性氧化自由基可以通过有意构造的非均相表面高效产生并

展开阅读全文 ∨

社会任职

时间

担任职务

参考资料

——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学位委员会副主任


——

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团顾问


2001年4月-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会理事(第五届);副理事长、常务理事(第七届、第八届)

——

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

——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


——

国际水协(IWA)常务理事会、理事


——

UNEP全球环境装备专家组成员


——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理事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第一、二、四届)


——

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水污染控制技术与治理工程"总体专家组组长


——

国家环境保护部科技委委员


——

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河海大学等兼职教授


——

《Blue-Green Infrastructure and Systems Journal》主编


——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主编


——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编委会特邀顾问(第二届)

2007年1月-

《环境工程学报

展开阅读全文 ∨

人物评价

曲久辉在饮用水质安全保障的理论、技术和工程应用研究,在水中有毒有害物质的产生和转化过程机制、水质风险控制和污染治理等方面,取得多项原理和技术突破。(《科学中国人》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