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国舫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沈国舫
国籍:中国
出生地:上海市
出生日期:1933年11月15日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前苏联列宁格勒林学院
主要成就: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代表作品:《森林培育学》《新时期国家生态保护和建设研究》
原籍:浙江省嘉善县
人物经历
1933年11月15日,沈国舫出生于上海市,原籍浙江省嘉善县。
1950年08月至1951年08月,就读于北京农业大学森林系,肄业。
1951年08月,被选派为新中国第一批公派留学生,到列宁格勒林学院深造,5年中全部课程的学习成绩均为优秀。
1956年07月,获得列宁格勒林学院林业工程师学位(相当于硕士)。毕业后回到中国,进入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工作,先后担任助教、讲师(1960年)、副教授(1980年)。
1960年,担任教研组副主任,开始带研究生。
1961年0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0年01月至1980年01月,担任北京林学院造林教研室副主任。
1980年01月至1984年01月,担任北京林学院副教务长、副院长。
1984年01月至1986年02月,担任北京林学院副校长。
1986年02月至1993年07月,担任北京林业大学校长。
1986年,晋升为教授,并担任博士生导师。
1993年,担任北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沈国舫在立地分类和评价、适地适树、混交林营造及干旱地区造林方面做了许多研究工作。第一个提出了分地区的林木速生丰产指标,主持起草了《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技术政策》。曾对大兴安岭特大火灾后的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恢复工作起了关键的指导作用。后期着力从事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及水资源和生态建设的咨询研究,取得显著成绩。
学术论著
截至2012年1月,沈国舫发表论文110多篇,出版著作6部。
科研成果奖励
截至2012年1月,沈国舫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部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国家教育委员会(现国家教育部)优秀教材奖、国家优秀科技图书奖各1项。
人才培养
教育思想
沈国舫在谈到经验和对大学生的希望时,他说,“关键是靠三点:一要勤奋,勤奋是基础,要勤于学习、勤于实践;二要勇于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成果;三要善于合作,合作是当今社会发展中出成果的必然趋势,是任何取得伟大成就者所不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86年01月至1993年01月 | 中国林学会副理事长 |
1985年01月至1993年01月 | 北京林学会理事长 |
1993年05月至1997年07月 | 中国林学会第八届理事长 |
1993年03月至1998年03月 | 全国政协委员 |
1994年 | 《森林与人类》杂志主编 |
1995年 | 《林业科学》杂志主编 |
1998年03月至2003年03月 | 全国政协委员、人资环委委员 |
2003年03月至2008年03月 | 全国政协委员、人资环委委员 |
2004年01月至 |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中方委员首席顾问 |
2007年01月至 | 清华大学兼职教授 |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 |
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农业及农村科学技术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 |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 | |
林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委 | |
北京市人民政府专业顾问 |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英文版)》主编 |
人物评价
在中国林学界,沈国舫以治学严谨而著称。他广泛涉猎林学专著和林业刊物,还读了不少自然地理、地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和农业科学方面的书籍,将“博览群书”作为一种人生高级享受和追求。他的行为风范影响和教育着一批批学子。(中国农业大学校友会评)
沈国舫在多年林学研究和教育过程中,他取得多项森林培育和生产实践的科研成果。多年来,他为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建设工程奔走呼吁,为中国森林可持续发展和林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在国家宏观决策咨询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工程院评)
沈国舫在立地分类评价和适地适树、混交林营造、林分密度管理、速生丰产林培育、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技术及城市林业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和探索,填补了多项空白,为发展和充实具有中国特色的森林培育学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农业大学评)
人物影响
沈国舫森林培育基金
2009年6月设立以北京林业大学老校长沈国舫院士命名的“沈国舫森林培育基金”,沈国舫本人捐出10万元作为启动基金。该基金重点奖励全国森林培育学科的优秀研究生,其目的是为加快中国森林培育学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步伐,提高中国研究生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