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云六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范云六
外文名:Yunliu Fan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湖南省长沙市
出生日期:1930年5月16日
毕业院校:武汉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农业生物工程技术》
主要成就:中国植物基因工程开创者之一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性别:女
人物经历
1930年5月16日,范云六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市。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由于日本侵略军的入侵,范云六开始辍学逃难。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范云六重新补习数学、物理、化学等科目。
1946年春天,范云六考上了长沙市教会学校福湘女中,并直接从高中一年第二期开始学习。
1948年,范云六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武汉大学农业化学系。在校期间受到陈华癸《土壤微生物学》课程的影响,她对微生物这一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也是她致力探索微观世界奥秘的开始和源动力。
1951年,范云六在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2年,范云六大学毕业后进入武昌中南农业科学研究所工作(—1955年)。
1956年,范云六被国家选送到前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留学,主修微生物专业。
1961年,范云六获得列宁格勒大学生物学副博士学位后回国,并被组织上安排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遗传室工作,先后担任助理研究员(1961年
主要成就
范云六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20世纪80年代初,范云六在农业领域建立了第一个分子生物学研究机构,率先将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在农作物遗传改良;在中国国内最早获得转抗虫基因的水稻和棉花,创建了高抗二化螟、三化螟、卷叶螟的水稻新种质资源;在中国首先注意了植物转抗虫基因失效的问题,采取多基因的复合杀虫路线获得成功,为作物持久抗虫基因工程育种提供了科学依据;利用种子生物反应器研究开发植酸酶,获得了完全能够满足饲料需要的高植酸酶活性玉米,可节省工业生产植酸酶添加剂的能源消耗,促进畜禽生长发育,减少粪便磷对环境的污染。为解决中国广大人群中患有乳糖不耐症(牛奶消化不良)的困惑,利用生物技术开发了一种新型乳糖酶,解决了乳糖酶产量低、胞内酶提取困难等问题,开辟了一种高效和安全生产乳糖酶的新途径。
学术论著
截至2011年5月,范云六在中国国内外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学术报告200 多篇,出版专著5部。
出版著作
出版日期 |
---|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98年—2014年 | 中国作物学会第六、七、八、九届理事会常务理事、理事、 学术交流和编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
2002年—2007年 | 中国农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
2007年— | 中国农学会第九、十届理事会荣誉理事 |
2014年—2019年 | 中国作物学会第十届理事会荣誉理事长 |
—— | 北京生物工程学会农业、生物技术委员会主任 |
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副理事长 | |
第三届973计划专家顾问组成员 | |
中国农学会高新技术学会副主任 | |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审组成员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组成员 | |
农业部科技委员会委员,农业部生物技术顾问 | |
《生物工程学报》、《农业生物技术学报》副主编 | |
《遗传学报》、《作物学报》、《微生物学报》等刊物编委 |
个人生活
范云六出生时,祖母用“白色的云朵”,给这个大家族排行第六的小女孩起了个特别的名字。
人物言论
2007年10月,范云六院士表示:转基因生物不是洪水猛兽。
2010年7月,范云六院士说:“大力发展生物技术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是着眼未来国际竞争和产业分工所做出的战略决策。启动实施转基因重大专项,对于抢占未来经济科技竞争制高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2012年12月,范云六院士表示:转基因育种技术本身是常规技术的延伸、发展和新的突破。转基因技术打破不同物种间天然的杂交屏障,扩大了可利用基因的范围。转基因食品安全的长期效果已进行实践。
人物评价
范云六是把分子生物学联姻到中国农业的拓荒人。范云六自小在湖南读小学、中学,深受湘楚文化影响的科学家,给人的印象是温和、典雅而思想深遂,在她的血脉中流淌着“敢为人先”的大无畏精神。(中国农业科学院评)
“她(范云六)有湖南人的个性:蛮、不怕难、不怕苦,认准的事就要坚持下去。”“做事有方法,她经常告诉我们,要分析哪些事先做,哪些事后做,要有顶层设计。”(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范云六学生张春义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