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程顺和简介

程顺和简介

淘名人 2024-01-21 15:33 热度:

程顺和

程顺和,男,1939年9月生,江苏溧阳人,汉族,作物遗传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素有“南方麦王”之称;现任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扬州大学博士生导师,山西省杂粮产业院士工作站进站院士,“九三学社”中央委员。程顺和1962年毕业于原南京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1962年至1966年在泰兴稻麦良种场从事小麦育种和稻麦良种繁育工作。1966至1972年调入扬州农校任教。1972年调入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从事小麦育种与栽培研究。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程顺和从事小麦育种近五十年,参与育成扬麦3、4号和主持育成扬麦5号、扬麦158、扬麦9号至26号、扬糯麦1号等。

基本资料

中文名:程顺和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溧阳

出生日期:1939年09月02日

毕业院校:南京农学院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中国工程院院士(2005年当选)

人物经历

1939年9月2日,程顺和出生于江苏溧阳五荡湾村;小学五年级开始就在学校过寄宿生活,逐渐学会自己洗衣、缝补、烧茶、煮饭等独立生活能力;13岁在溧阳县中学上初中;16岁考上江苏省溧阳中学读高中。

1958年,程顺和考入原南京农学院,选择了遗传选种专业,从南农“农学83班”转入“遗选82班”。

1962年,毕业于原南京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被分配到泰兴县种子站,在县稻麦良种繁育场从事稻麦良种繁育和小麦育种工作。

1962至1966年,在泰兴稻麦良种场从事小麦育种和稻麦良种繁育工作。

1966至1972年,调入扬州农校任教。

1972年,调入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从事小麦育种与栽培研究。

1973、1974年间,主要负责扬州地区区试和辐射育种工作。

1978年,到南京参加省协作攻关会议前就与陈道元先生商定不拿品系参加区试。

1995年,加入九三学社。

1997年,被列为江苏省“333”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第一层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程顺和从事小麦育种四十余年,参与育成扬麦3、4号和主持育成扬麦5号、扬麦158、扬麦9号至26号、扬糯麦1号等。扬麦10、11、12、21等抗白粉病系列品种的育成和应用实现了“滚动回交与遗传标记相结合的聚合育种体系”的构建。扬麦13适应了中国小麦品质结构性调整的需求,是中国累计推广面积最大的弱筋小麦品种,促使长江下游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弱筋小麦生产基地。扬麦16填补了生产上耐迟播、灌浆快、脱水快、成熟早的大面积小麦品种的空白,实现了迟播早熟高产,保障了稻麦周年增产,连续八年被列为全国小麦主导品种。育成品种累计种植6亿亩以上,增产粮食200亿公斤,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长江下游小麦品种第四、五、六次大面积更换的主体品种。

扬麦5号的育成,使小麦单产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扬麦158的育成,初步解决了世界小麦育种中广适高产与抗赤霉病白粉病相结合的难题。扬麦5号和扬麦158是中国二十世纪8

展开阅读全文 ∨

社会任职

单位

职务

江苏省第五届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委员

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二届学术委员会

委员

中国作物学会第八届理事会

常务理事

中国农业科学院第六届学术委员会

委员

九三学社

中央委员、扬州市委副主委

扬州大学

教授,博士生导师

参考资料:

个人生活

艰难困苦

程顺和的童年是在“动荡”、“清贫”中度过的。1939年程先生出生于江苏溧阳五荡湾村一个清贫的家庭。那正是日寇侵华、兵荒马乱的年代,一两岁时,他就被舅舅放在稻箩里挑着到处逃难,五岁时,父亲又因病去世。幸运的是,程先生有一个聪慧、坚强、善良的母亲,她靠给人家洗衣、缝衣或铺个小摊子抚养他和两岁的弟弟,一家人经常一日三餐不周全,用盐巴当菜下饭。虽然日子过得含辛茹苦,但是母亲经常给他们讲述孟母三迁、凿壁偷光、周处斩蛟等故事和一些伟人的事迹,并常常教育他“人应该从小立大志,刻苦努力,长大才能做大事”。

报效祖国

小学五年级时,程顺和就过上寄宿生活,学会洗衣、缝补、烧茶、煮饭等独立生活技能;上了初中,他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思想观念很快由“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利用一切休息时间大量阅读中外文学名著;他积极锻炼身体,参与各项体育文娱活动。夏天游泳、冬春爬山、热爱打篮球、排球,喜欢箫、笛、二胡等乐器。跑

展开阅读全文 ∨

人物评价

程顺和院士被誉为“南方麦王”,是中国著名的作物育种学家。(《扬州日报》评)

他是麦田里“土生土长”的农业专家,五十年耕耘小麦育种事业,孕育出一代又一代优质良种;他是地方科研院所走出的院士,半辈子踏实科研,服务社会,保障粮食安全和科技兴农富民是他始终不渝的初心和使命。育种兴农,农业安邦。程顺和在麦田里埋头苦干了50年,用智慧和心血,浇灌出大江南北麦浪滚滚,丰收遍野。他从麦田里走来,饱含着九三人特有的家国情怀,用心用劲用情地在农业富民强国的康庄大道上继续前行...(九三学社江苏省委会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