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于振文简介

于振文简介

淘名人 2024-01-21 20:00 热度:

于振文

于振文,男,汉族,1944年6月22日出生于北京市,辽宁省旅顺口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作物栽培学专家,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63年至1974年,于振文担任山东省莱阳县示范繁殖农场技术员;1975年至1979年,担任山东省莱阳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助理农艺师;1982年,于振文硕士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1982年至1985年,担任山东农学院讲师;1985年至1987年,担任美国肯塔基大学农学院访问学者;1987年至1993年,担任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小麦研究室主任、副教授;1993年至2000年,担任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小麦研究所所长、教授;2000年至2001年,担任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生物化学系访问学者;2001年,担任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小麦研究所所长、教授;200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于振文长期从事作物栽培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和实践。

基本资料

中文名:于振文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北京市

出生日期:1944年6月

毕业院校:山东农学院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0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籍贯:辽宁省旅顺口区

人物经历

1944年6月22日,于振文出生于北京市,辽宁省旅顺口区人。

1963年9月至1974年8月,担任山东省莱阳县示范繁殖农场技术员。

1975年2月至1979年8月,担任山东省莱阳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助理农艺师。

1979年9月至1982年7月,在山东农学院(现山东农业大学)学习,毕业后获得硕士学位。

1982年12月至1985年7月,担任山东农学院讲师。

1985年8月至1987年2月,担任美国肯塔基大学农学院访问学者。

1987年3月至1993年10月,担任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小麦研究室主任、副教授。

1993年11月至2000年11月,担任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小麦研究所所长、教授。

2000年12月至2001年5月,担任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生物化学系访问学者。

2001年6月,担任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小麦研究所所长、教授。

200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农业学部院士。

人物成就

于振文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于振文系统研究小麦产量与品质生理和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提出调控小麦衰老进程提高粒重的高产栽培理论,揭示籽粒蛋白质和淀粉品质与产量同步提高的优质栽培生理机制,提出以氮肥后移和生育前中期低定额后期控制灌溉为核心技术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体系,农业部定为主推技术,在黄淮海麦区推广。

科研获奖

据2022年7月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网站显示,于振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山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

时间

获奖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1992年

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的理论与技术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1年

小麦衰老生理和超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6年

小麦品质生理与优质高产栽培理论技术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0年

优质小麦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

山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论文著作

据2022年7月山东农业大学招生信息网显示,于振文主编参编编著20部,发表论文250篇。

于振文人才培养

团队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 ∨

社会任职

任职时间

任职机构

职务

1998年3月到2003年3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全国委员会

委员

2003年3月到208年3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全国委员会

委员

2008年3月到2013年3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

委员


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

组长


农业部作物生理生态与栽培重点实验室

主任


中国作物学会

常务理事


小麦栽培学组

组长


山东省作物学会

副理事长


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小麦分团

团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个人生活

院士弟子

于振文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余松烈的学生。

人物评价

于振文为中国和山东的小麦栽培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山东省政协原副主席吴翠云评)

于振文把事业根植于田间,用30年的足迹书写着实践成果;把目光专注于麦浪,用30年的情感将心中的期待变成现实,于振文以对小麦稳产高产的卓越贡献,谱写了30年的精彩人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评)

社会影响

爱农奖学金

2009年4月,于振文把自己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的20万元港币全部捐献给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设立爱农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