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遇龙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印遇龙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956年1月23日
毕业院校: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皇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猪营养代谢与调控研究》
主要成就:2013年12月19日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籍贯:湖南省常德市
性别:男
学位/学历:博士
人物简介
印遇龙(1956.1.23-),男,动物营养学家,湖南省桃源县人。1978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学院,1997年获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皇大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
长期从事猪氨基酸营养代谢与调控的研究,在其基础研究和转化应用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率领团队发表SCI论文85篇,主编专著3部、参编11部。畜禽氮磷代谢调控及其安全型饲料配制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仔猪肠道健康调控关键技术及其在饲料产业化中的应用分别获2008年和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猪氨基酸的营养功能的基础研究获2013年湖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人物经历
1978年,印遇龙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生物系。
1979年至1980年,印遇龙就读于华中农业大学动物营养专业。
1986年至1987年,印遇龙在德国动物营养研究所工作。
1999年,印遇龙获英国女皇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95年,印遇龙在德国RostockOskarKellner营养所访问学者学习。
1978年起,印遇龙先后任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
2013年,印遇龙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6年12月,印遇龙任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2017年,印遇龙任畜禽养殖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
2019年4月起,印遇龙任湖南农业大学畜牧学学科带头人、一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22年6月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印遇龙创新团队天府工作室在湖南长沙县金井镇揭牌,将科学探索大围子猪的适宜日粮及饲喂方法,为本地饲料资源替代玉米豆粕、选择适宜的饲养方式及地方猪饲养提供
主要成就
印遇龙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印遇龙创建了猪体内饲料营养可消化吸收率评价技术体系,建立了猪氮/氨基酸代谢与调控技术体系。
截至2017年8月,印遇龙及其团队研发的高效环保安全猪饲料生产技术已在中国100多家大型企业应用。率先对中国40多种单一猪饲料原料和18种混合日粮中回肠末端表观消化率进行了系统测定,在此基础上确定了生长猪有效氨基酸的需要量。这些研究成果被收入中国饲料数据库,在行业内应用。
学术论著
截至2019年4月,印遇龙发表SCI论文400多篇,他引8000多次(H指数54),中文论文600篇,他引6000多次。进入Plant & Animal Science,Biology & Biochemistry和Agricultural Sciences世界前1%科学家行列,自2011年以来一直是汤森路透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主要论文:
1 Fu J, Wenzel SC, Perlovan
社会任职
时间 | 任职单位 | 兼任职务 |
---|---|---|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 | 常务理事 | |
国家生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 理事长 | |
中国农学会微量元素食物链分会 | 理事长 | |
湖南省政协 | 常委 | |
湖南省海外联谊会 | 常务理事 | |
湖南省九三学社 | 省委委员 | |
动物营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饲料安全与污染防控国家工程实验室 | 学术委员会委员 | |
Animal Nutrition | 主编 | |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中英文版) | 编委 | |
农业部动物营养实验室群 | 名誉副理事长 | |
中国饲料工业协会 | 副会长 | |
国家生猪产业技术创业战略联盟 | 理事长 | |
AnimalNutrition杂志 | 主编 | |
中国共产党湖南省第九次代表大会 | 人大代表 | |
湖南省海外联谊会 | 常务理事 | |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系统过程重点实验室 | 学术委员会委员 | |
国际食品学会 | 常务理事 | |
农业与环境学会 | 常务理事 | |
Journal of Food, Agriculture & Environment杂志 | 副主编 | |
African Journal of Food Science杂志 | 副主编 | |
Inter |
担任职务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个人生活
印遇龙妻子是陶立华。印遇龙工作在科研一线注重锻炼身体,喜欢打乒乓球,也喜欢骑车,每天只要在所里都要骑半小时自行车,或者去杂交水稻中心打乒乓球。在生活中印遇龙是个率性的人,饭可以随便吃点,穿着打扮也很随意,但对“猪们”,他却照料得十分细心。
印遇龙的养殖科研大楼,一只只白嫩小猪被安置在四十来平米的房子里一个个格子之中。印遇龙从养猪、称猪到打点猪饲料,全部亲自动手。印遇龙和团队一天到晚都要守着猪取样,每天房子里都会传来猪的号叫声以及工作人员来回赶猪的脚步声。印遇龙为了不干扰周围群众的生活,把猪粪放在办公室里,关着窗子烘干,一日三餐则请人送进办公室来。印遇龙为了节省科研经费,他拉着板车去买猪。有一次冬天傍晚,人车猪一齐掉进了冰冷的水塘,印遇龙被人称为“养猪院士”。
印遇龙精力非常充沛,做事雷厉风行,想到就做,做就做到底。早上六点钟就能听到他与同事、研究生打电话讨论工作的声音,有时讨论工作到晚上12点钟
人物评价
印遇龙在其基础研究和转化应用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中国工程院评)
印遇龙院士长期从事“生猪生态养殖营养调控”的研究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湖南农业大学评)
印遇龙在猪蛋白质高效利用技术集成创新及产品开发方面做出贡献。主持完成的“猪饲料养分回肠末端消化率及有效氨基酸需要量的研究”经推广应用获显著经济效益,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评)
印遇龙推动着中国生猪全产业链不断升级发展,为中国生猪产业和粮食战略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光明日报》评)
印遇龙团队提供的氮代谢与调控新技术和新发现,解决了国际猪营养学和饲料科学研究与应用中的许多重大技术难题。这一研究成果也确立了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作为国际知名动物营养研究与交流中心的地位。(美国营养学会(ASN)会刊评)
印遇龙老师长期与国际同行保持紧密的联系和交流,具有国际视野。同时,研究方向又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