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建民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万建民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省泰兴市
出生日期:1960年6月
毕业院校:南京农业大学 、日本京都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中国工程院院士(2015年当选)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999年)
人物经历
1978年至1982年,万建民就读于南京农业大学农学专业,获学士学位。
1982年至1985年,在南京农业大学遗传育种专业读研究生,获硕士学位。
1985年至1990年,历任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助教、讲师。
1991年,加入九三学社。
1991年至1992年,赴日本千叶大学园艺学部任外国人研究员。
1993年至1995年,在日本京都大学农学部遗传学专业读研究生,获博士学位。
1995年至1996年,任日本京都大学农学部JSPS外国人特别研究员(做博士后研究)。
1996年至2000年,任日本农林水产省农业研究中心研究员。
2000年至2003年,任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3年7月至2015年8月,任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
2006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012年,领衔的团队入选国家科技部创新团队。
2012年7月至2017年7月,任九三学社北京市第十三届委员会
主要成就
万建民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万建民长期从事水稻优异基因挖掘和分子育种研究,在中国国内较早提出和初步实践了作物分子设计育种。在水稻籼粳交杂种优势利用基础研究、品质优异基因挖掘、抗病虫新基因挖掘和优质高产多抗粳稻新品种选育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1993年至2015年12月,万建民带领团队相继发现了9个籼粳交雌配子和8个雄配子不育位点,分别占中国国内外已报道的62.5%和43.75%,并在相应位点发现广亲和基因;聚合不同位点的广亲和基因,创制广亲和不育系和恢复系,组配的籼粳交新组合结实率稳定在85%以上,有效解决了籼粳交配子体败育难题。
万建民还指导团队利用分子标记和辅助选择的方法,通过两种技术路线,聚合S5-n、S7-n、S17-n等不同位点的广亲和基因和光钝感基因Dth8,创制广适强优恢复系W107,由其组配的协优107于2006年在云南永胜县创1287公斤的世界水稻亩产最高纪录。
万建民带领团队摸索出了
社会任职
截至2020年6月,万建民兼任中国作物学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理事长、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总师、国家发改委生物技术产业咨询委员会副秘书长、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家组组长等社会职务。
人物言论
2016年3月2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万建民表示,转基因生物种业已成为新的全球经济增长点,深刻影响着世界农业的发展格局。
2016年5月,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说:“重大专项按照产品研发与产业化的完整链条,在转基因新品种培育、基因克隆与转基因操作技术、生物安全技术、中试及产业化、条件能力建设等五大领域进行任务部署。”
2016年5月9日,万建民表示:“我国与国外的差距,不是技术研究,也不是产品研发,而是缺乏从事生物技术产业的顶级企业参与,生物技术发展的市场前景没有激发起企业的兴趣。”
万建民指出:“目前,我国转基因重大专项中有25%的经费用于研究生物安全,这个比例在所有的重大研发计划中是最高的。”
2016年9月5日,万建民院士说,总体而言,在转基因技术体系方面(包括技术和育种),中国上处于世界第二的水平,落后于美国,但高于日本、德国和英国等国家。
2020年1月,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表示,“今天的
人物评价
万建民推动了作物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学术交流。主持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和作物分子育种国家工程实验室的运行,强化学科建设,积极引进和培养人才,优化资源配置,使之成为中国作物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万建民参与“十五”至“十三五”国家农作物育种发展战略和项目规划,为中国生物育种研究和产业发展,以及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员会评)
万建民大学时选择了作物遗传育种专业,是希望能给父老乡亲提供最好的粮食品种,助其获得丰收。后来的奋斗中,万建民一直沿着最初理想的轨迹前行。(《中国科学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