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康振生简介

康振生简介

淘名人 2024-01-22 13:29 热度:

康振生

康振生,1957年10月13日出生于四川安岳,植物病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农业大学兼职教授,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任。1978年康振生进入西北农学院学习,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学位;1984年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90年获得西北农业大学农学博士学位;1997年作为访问学者,前往德国霍恩海姆大学植物医学系,从事麦类病害研究工作;2001年担任陕西省农业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同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4年担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院长(任期至2006年);2007年担任农业部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病虫防控功能研究室主任(任期至2017年);2010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获得2014年度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201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康振生率领团队在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等重大病害的发生规律、致病机理与防治技术研究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的研究。

基本资料

中文名:康振生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

出生日期:1957年10月13日

毕业院校:西北农业大学

职业:教学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植物病理学》、《植物病原真菌超微形态》

主要成就:201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信仰:共产主义

性别:男

政治面貌:中国共产党党员

人物经历

1957年10月13日,康振生出生于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

1975年,18岁的康振生来到陕西安康石泉一个偏僻山村接受劳动锻炼再教育,并被任命为知青组组长。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后,康振生作为“文革”后的首届大学生,考入西北农学院(1999年组建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专业。

1981年12月,康振生以毕业论文年级第一名成绩本科毕业,获得学士学位;并成为招生制度改革后西北农学院首届研究生,师从植物病理学家李振岐教授,开始了科研生涯。

1984年10月,康振生加入中国共产党。12月获得西北农学院植物病理学硕士学位。

1985年1月,康振生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助教(1985年1月至1987年3月)、讲师(1987年4月至1991年3月)、副教授(1991年4月至1994年11月)、教授(1994年12月破格晋升)。

1987年3月,康振生在西北农业大学攻读植物病理学博士学位(1990年12月毕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成就

康振生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康振生长期从事小麦重大病害发生规律与防控技术研究工作。揭示了小麦条锈菌致病性变异途径与机理,明确了中国“条锈菌越夏易变区”的形成原因,构建了小麦条锈病综合治理技术体系,使中国小麦条锈病得到有效控制。发现了赤霉菌在小麦穗部的侵染方式与扩展途径,确定了病害防控的关键时期,创建的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在中国主产麦区应用推广,取得了显著的效益。

康振生一直以病原真菌与寄主小麦的互作关系为主攻方向,从组织学、细胞学、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对小麦抗病机制和病菌致病机理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索,并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研究体系。主要开展小麦锈病的流行学及分子生态学、小麦条锈菌的基因组学及毒性变异规律、条锈菌与寄主互作分子机理、小麦抗病资源的发掘利用以及寄主抗病机理的研究等。

学术论著

截至2016年5月,康振生在中国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48篇,撰写专著2部

展开阅读全文 ∨

社会任职

时间

担任职务

1998年01月

第三、四、六、七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2002年4月至2010年8月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副理事长

2004年08月

国际植物病理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Plant Pathology)理事

2004年12月至2016年3月

陕西省植物病理学会理事长

2007年8月至2014年12月

《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编委

2014年8月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副理事长(第十届)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


山东农业大学兼职教授


陕西省植物病理学会理事长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中国植病学会抗病育种专业委员会主任;真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陕西省植保专家团团长


《植物病理学报》、《植物保护学报》和《菌物学报》等刊物的编委

展开阅读全文 ∨

人物评价

在师生们的眼里,康振生正直宽厚、沉稳儒雅,对科研工作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令人敬畏;而生活中的他,又是一位和蔼可亲、没有架子的老师和同事。康振生有着强烈的事业心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在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等重大病害发生规律、致病机理与防治技术研究等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