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秀新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邓秀新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湖南省郴州市宜章县
出生日期:1961年11月11日
毕业院校:华中农业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中国柑橘品种》
主要成就:200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人物经历
1961年11月,邓秀新出生于湖南宜章县白沙圩公社邝里洞大队(今属白沙圩乡)。
1972年,邓秀新参加小升初考试顺利进入白沙圩人民公社五七中学。
1978年02月至1981年12月,邓秀新就读于湖南农学院(现湖南农业大学)园艺系果树学专业,获得学士学位。
1982年02月至1984年12月,邓秀新就读于华中农学院(现华中农业大学)园艺系果树学专业,获得硕士学位。
1985年02月至1987年12月,邓秀新就读于华中农业大学园艺系果树学专业,获得博士学位。
1987年12月,邓秀新在华中农业大学工作,历任讲师、副教授(1990年晋升)、教授(1992年晋升)、博士生导师(199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遴选)。
1988年8月,邓秀新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1989年07月至1990年07月,邓秀新在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柑橘研究及教育中心做访问学者。
1991年,邓秀新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93年01月至1993
任免信息
2022年7月8日,国务院任命邓秀新为中国工程院副院长。
2022年12月23日,中国民主同盟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闭幕,邓秀新当选副主席。
主要成就
邓秀新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邓秀新将细胞工程、分子标记技术与常规育种有机结合,提高了柑橘育种效率,创造了40多个四倍体和10多个三倍体柑橘材料;培育出早红等多个柑橘新品种,并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
截至2017年4月,邓秀新在中国率先建立了柑橘细胞工程育种体系,并开创了细胞工程用于生产实践的新途径;对中国柑橘资源进行了系统的分子评价,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柑橘离体材料库;发掘基因资源,构建起柑橘基因组学研究平台,带领团队完成了中国首个果树类型——甜橙双单倍体的全基因组测序;组织行业专家建立中国农业柑橘产业技术体系,牵头编制了中国以及部分主产区县的柑橘产业发展规划,对中国柑橘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了核心作用。
主要贡献
一、建立起细胞融合、培养及再生技术体系
邓秀新在中国率先建立起柑橘原生质体培养技术,建立起柑橘原生质体融合再生和杂种的分子鉴定技术;完善了化学和电诱导融合技术方法,建立起非对称融合的实验技术;
社会任职
时间 | 兼职职务 |
---|---|
1998年至 | 中国植物学会细胞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
1999年至 | 《园艺学报》编辑委员会委员 |
1999年至 | 《世界农业》编辑委员会委员 |
1998年04月至2009年11月 | 中国柑橘学会理事长 |
2000年05月至 | 农业部种植业专家顾问组成员 |
2000年至 | 《亚热带植物科学》编辑委员会委员 |
2001年至 | 《遗传》编辑委员会委员 |
2002年05月至 | 热带农业大学客座教授 |
2003年至 | 《果树科学》副主编 |
2004年02月至2008年10月 | 国际柑橘学会执行主席 |
2005年11月至 | 中国园艺学会副理事长 |
2007年10月至 | 现代农业(柑橘)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 |
2008年10月至 | 农业部果树顾问专家组组长 |
农业部科技委员会委员 | |
华中农业大学柑橘研究所所长 | |
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 |
园艺植物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 |
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园艺学科组成员 | |
SCI杂志《Scientia Horticulturae》共同主编(Joint edi |
人物评价
邓秀新是新中国首位果树学博士,引领中国柑橘基础研究进入国际先进行列的领军者。(新华网评)
邓秀新率领科研团队在中国南方的红色土地上种下一片片“摇钱树”,建起一座座“绿色银行”,推动革命老区人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邓秀新成为中国柑橘产业科学技术体系中成就最大、贡献最突出、最具权威和知名度的首席科学家,被业内誉为“柑橘院士”。(中共宜章县委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