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永新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俞永新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1929年3月23日
出生日期:福建省仙游县
毕业院校:福州大学
职业: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性别:男
人物经历
1929年3月23日,俞永新出生于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
1947年3月—1953年2月,在福州大学生物系学习,毕业后获得学士学位。
1953年3月—1961年12月,在卫生部生物制品检定所(即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工作。
1961年12月—1981年4月,在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工作。
1981年4月—1985年12月,担任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疫苗一室副主任。
1982年5月—1982年9月,先后在美国、澳大利亚、日本、泰国虫媒病毒实验室工作。
1985年12月—1993年12月,担任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疫苗一室主任。
1986年5月—1986年10月,在美国泛特里军事医学研究所工作。
1986年10月,在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工作。
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医药卫生学部)。
主要成就
俞永新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俞永新领导的研究小组采用了与中国国外不同的脑炎病毒株,不同的温度培养和培育方法,不同的传代技术,经过反复实验,将乙型脑炎病毒野毒株在地鼠肾细胞上进行了长达100代的适应传代,并创新性地应用与传统不同的动物体内非神经组织传代的减毒手段,结合当时最先进的病毒蚀斑技术,对病毒进行多次克隆纯化,克服了减毒株不稳定、毒力容易返祖的难点;最后又创新性地运用乳鼠皮下组织传代的技术提高毒株的免疫性,解决疫苗免疫性差的难点,最终,获得一份经多种动物实验验证为无致病力、减毒特性稳定、对小老鼠无致病也不“返祖”、产量高、免疫原性好的减毒活疫苗(SA14-14-2)疫苗株,经上级领导批准后,课题组6名成员首先接受了疫苗接种。
20世纪80年代,俞永新又向另一严重致死性传染病——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的研究和疫苗研发领域发起了进攻。在他的组织协调下,联合中国6家病毒学研究、
社会任职
俞永新兼任《病毒学报》《中国生物制品学》期刊编委,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生物制品标准化委员会顾问委员,卫生部免疫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卫生部自然疫源性疾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医疗卫生技术鉴定咨询专家,新药审评专家库专家,中国微生物学会病毒学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华医学会北京医学病毒学会理事,中国科技学会北京微生物学会理事。
个人生活
家庭背景
俞永新有5个兄弟姐妹,他是家中的老二,全家9口人都依靠俞永新父亲微薄的薪金生活,家境比较困难。但“家贫子读书”的祖训激励着他刻苦攻读,当地没有高中,他不得不远离家乡,就读于相邻莆田县的哲理中学,每次从家到学校要背着行李走40多公里的路。
人物评价
俞永新是中国著名的病毒学和生物制品学专家,心系国家发展,多次为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建言献策;俞永新关心并积极参与中国工程院的各项工作,在战略咨询、学术引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热爱祖国、心系人民、开拓创新、勇于攀登、严谨治学、敬业奉献,是中国工程科技界的楷模和学习的榜样。(中国工程院院长李晓红评)
俞永新科学作风严谨,实事求是,注重科学道德,团结协作,对培养青年人积极努力,为中国疫苗发展作出突出贡献,在虫媒病毒病原学和流行病学上亦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药学杂志》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