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咸中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吴咸中
国籍:中国
民族:满族
出生地:辽宁省新民县
出生日期:1925年8月28日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沈阳医学院
主要成就:中国工程院院士(1996年)
性别:男
人物经历
1925年8月28日,吴咸中出生于辽宁省新民县(即新民市)。
1943年3月—1948年6月,在沈阳医学院医学专业学习,毕业后获得学士学位。
1959年2月—1961年8月,进入天津中医学院西医离职学生中医班学习。
1964年12月—1977年12月,担任天津市南开医院院长兼外科主任。
1977年12月—1983年4月,担任天津医学院副院长。
1983年4月—1991年6月,担任天津医学院院长。
1991年6月,担任天津市中西医结合急腹症研究所所长。
1996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医药卫生学部)。
主要成就
吴咸中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从1959年2月至1961年8月,吴咸中参加了天津市第二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研究班。其间,他带领一组外科医生赴河北省沧州市整理中西医结合治疗脉管炎的经验,又和几位志同道合的外科医生在天津市几家综合性医院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研究工作。按照统一制定的诊断、治疗标准,治疗各种急腹症几百例,并先后发表了有关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肠梗阻、急性溃疡病穿孔的临床报告和有关急性阑尾炎辨证论治和“下法”应用的理论探讨文章。
20世纪60年代初,吴咸中投身于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临床与研究工作,首倡“以法为突破口、抓法求理”的科研思路,通过长期实践,逐步形成和不断完善了规范的诊治原则与方法,博取两法之长,建立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新体系。
20世纪70年代,吴咸中着力于总结规律,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20世纪80年代后期,吴咸中认识到,要提高中西医结合的学术水平,应当把研究的重点转向危重急腹症
社会任职
吴咸中兼任天津市人大代表(1984年1月),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1993年3月—1998年3月),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及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会长及名誉会长,江苏省医学会内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咨询团咨询专家。
个人生活
家庭背景
吴咸中祖上为满族正黄旗人,曾祖父时即为书香门第,祖父为晚清秀才,因家道中落,以教授私塾为业,英年早逝,祖母勤俭持家,供父亲接受高等师范教育,新民县素有兴学教化之风,父亲吴士荣曾先后执教于小学、中学,因为人宽厚、教学有方被公推为县教育所所长。父亲吴士荣笃信儒学,崇尚礼教,遵照《书·大禹谟》中“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之意,为孩子取名时都带一个“中”字,长子吴执中,次子吴择中(后易名为吴英恺),女儿吴振中,三子吴维中,吴咸中排名最小。父亲希望孩子们都能诚信公允,行中庸之道,承尧舜之风。吴家几个孩子也都天资聪颖,勤奋好学,除三子专攻农业外,其他皆以医为业,并都攀上了各自的高峰——长兄吴执中成为中国职业病学的奠基人;二兄吴英恺成为中国心胸外科的先驱,以多项亚洲第一或中国第一当选第一批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姐姐吴振中成为眼科学家,吴咸中与吴执中、吴英恺三兄弟被学界誉为“北三吴”。
人物评价
吴咸中是中国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主要奠基人和中国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开拓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正是他崇高精神和执着追求的真实写照。(天津市吴咸中院士学术思想研究室主任王兴民评)
吴咸中是国医大师、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治学严谨、品德高尚、成果丰硕、屡获殊荣,是践行“大医精诚”的楷模。(右江民族医学院原党委书记黄岑汉评)
作为中国中西医结合事业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吴咸中九十余高龄仍坚持门诊、查房等临床一线工作,统筹和指导学科建设,仍然在为中西医结合事业运筹帷幄、殚精竭虑,他身体力行、悬壶济世、开拓创新的崇高境界与博大胸怀时刻激励着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人在医学路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评)
人物影响
院士事迹展
2017年7月,“医界巨擘学者典范”——国医大师吴咸中院士事迹展览在天津市南开医院门诊4楼大厅亮相,通过大量文图资料展现吴咸中院士在医学、教育、社会活动等领域的求索历程和卓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