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王振义简介

王振义简介

淘名人 2024-01-23 08:21 热度:

王振义

王振义(1924.11.30-),江苏省兴化人,内科血液学专家,中国血栓与止血专业的开创者之一,被誉为“癌症诱导分化之父”和有可能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大陆学者之一。1948年(中华民国三十七年)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医学院获博士学位,1992年当选为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1年1月获得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同年12月10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发布第77507号公报,将第43259号小行星永久命名为“王振义星”。2020年9月,获得2020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王振义长期以来从事医学内科血液学领域的研究及临床工作,开创了白血病和肿瘤的诱导分化疗法,在国际上首创用国产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在60余年的从医生涯中,为医学实践和理论创新做出了重大贡献,王振义成功实现了将恶性细胞改造为良性细胞的白血病临床治疗新策略,奠定了诱导分化理论的临床基础;确立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的“上海方案”,阐明了其遗传学基础与分子机制,树立了基础与临床结合的成功典范;建立了中国血栓与止血的临床应用研究体系。

基本资料

中文名:王振义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924年11月30日

毕业院校:上海震旦大学

职业:内科血液学专家

主要成就: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出生地:江苏兴化

代表作品:《出血性疾病》

个人经历

1924年(民国十三年)11月30日,王振义出生于上海富裕的家庭,小时候家里住的是一幢三层高的洋房,还有个不小的花园。父亲总是教育他们要与人为善,并且特别重视教育,八个子女中,除小女儿受文革影响外,其余七人均毕业自国内著名大学,成年后均在各自领域里有所成就,而且个个精通两门以上外语。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王振义毕业于上海法租界所办的萨坡赛小学(现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王振义免试直升进入震旦大学,选择了医学专业。“这一方面是因为祖母逝世后,父亲希望子女有一人能从医,另一方面,最重要的是,当医生可以帮很多人。”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王振义从震旦大学医学院(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毕业,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因成绩优异,留在广慈医院(瑞金医院前身)担任住院医师。

1952年,王振义投入血液病研究中,同年广慈医院细分出消化、心血管、内分泌和血液四个专业。王振义开始在著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成就

科学研究

王振义自1954年起,从事研究血栓和止血,在国内首先建立血友病A与B以及轻型血友病的诊断方法。1980年起开始研究癌肿的分化疗法。1986年在国际上首先创导应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获得很高的缓解率,为恶性肿瘤在不损伤正常细胞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诱导分化疗法取得效果这一新的理论,提供了成功的范例。从事于血栓与止血的研究.在国内首先建立甲型和乙型血友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并发现轻型血友病。王振义依据诱导分化学说,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治疗APL的诱导分化疗法,证明采用全反式维甲酸可以将恶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诱导分化为良性细胞,在有效缓解治疗APL的基础上,王振义不断优化治疗方案,发现联合应用维甲酸和氧化砷治疗APL,可使五年生存率上升至95%,从而使APL成为第一个可治愈的成人白血病,在临床治疗获得成功的同时,王振义又揭示了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APL是一种针对致

展开阅读全文 ∨

获奖记录

所获奖项
获奖时间奖项名称获奖作品获奖结果
2012-03-06圣捷尔吉癌症研究创新成就奖奖获奖
2011-01-14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因攻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获奖
2003在美国血液学年会上作大会专题报告,获得海姆瓦塞曼奖获奖
2000获年度最佳被引征文奖全反式维甲酸临床应用论文获奖
1996获得求是杰出科学奖获奖
1994获得国际肿瘤学界的最高奖—凯特林奖获奖
1994获得了何梁何利科技奖获奖
1993获得法国荣誉骑士勋章获奖
1990获法国“1990年杰出医生”奖牌获奖
荣誉称号
获奖时间奖项名称获奖结果
2004荣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获奖
2001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荣誉科学博士学位获奖
1992被授予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获奖
科学类
获奖时间奖项名称获奖结果
2020-9-62020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获奖

人物荣誉

2019年7月,上海市“最美奋斗者”推荐人选。

2022年8月,入选2022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公示名单。

社会任职

曾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校长,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中华血液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血液学杂志》副总编,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终身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名誉所长。历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前广慈医院)主任、主治医师(1948~1960)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病理生理教研室副主任、主任(1960~1982)、基础医学部主任(1982~1984)、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1984~1988)、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1987~1996)。

人物评价

从医60多年来,您严谨治学、救死扶伤,不仅在血液学临床和研究等领域进行了多项开创性工作,而且以高超的医术为无数患者带来了福音,为中国医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您甘为人梯、德高望重,不仅培养了一大批医学拔尖人才,而且在为人、为医、为师、为学等方面是大家学习的楷模,当代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评)

王振义教授的学术成就充分说明转化医学研究在中国大有可为,上海血研所四代人,在王振义先生的旗帜下,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终于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基本攻克,而且创立了肿瘤细胞诱导分化治疗的新模式。六十年来,您全心专注于医学科学事业,不为繁华所诱,不为利欲所扰,不戚戚于清贫不汲汲于富贵;您在白血病领域创造性地提出不损伤正常细胞情况下的肿瘤细胞诱导分化治疗理论,并在国际上首创使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取得成功,令世界医学界为之瞩目;六十年来,您从医

展开阅读全文 ∨

人物轶事

1996年,王振义72岁时开始学习使用电脑和上网,从此每天都要在网上查阅医学文献三四个小时以上。王振义追忆起当年每周末大老远到中华医学馆查资料,逐字逐句把有价值的内容抄下来,一天最多能读四五篇文章,不禁感慨现在的网络实在太方便。王振义说:“为人师表,我不能老拿旧知识去糊弄年轻人。让他们看到我的学问在不断上进,他们也会受到激励,不断学习。”事实是,每次“开卷考试”最紧张的不是考生王振义,反倒是考官。年轻的医生们既为有机会能得到王老师真传而兴奋,又为王老师可能会提的各种问题而紧张。

内科血液学专家、肿瘤专家王振义的手稿里详细记录了白血病的分类。王振义治疗肿瘤的思路是诱导癌细胞“改邪归正”。他研制出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药物全反式维甲酸,让这种曾被视作最凶险白血病的疾病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可被治愈的白血病。他还放弃申请这项专利,让这款“救命药”维持住了低价,并被纳入了医保的范畴。

王振义在获得国家最高

展开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