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炎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王永炎
国籍:中国
出生地:天津市
出生日期:1938年9月29日
毕业院校:北京中医学院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临床中医内科学》《今日中医临床丛书》
主要成就: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人物简介
王永炎(1938年—),中医内科学、神经内科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王永炎院士生于1938年09月29日,汉族,天津人。1962年9月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医疗系。全国人大常委。著名中医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云药研究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学位与教学指导委员会名誉主任,资源药物与中药资源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先后担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国中医研究院院长、名誉院长,北京针灸骨伤学院院长,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编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医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从事中医内科医疗、科学研究、教育30余年,主要研究方向为中风病与脑病的研究。王永炎院士先后承担国家"七五"、"八五"与"九五"中医药防治中风、老年期痴呆等攻关课题,国家教委(90)(96)博士点和国家新药开发基金等部级以上课题8项;WHO科研合作项目"脑血管的中医康复"。是全国急症必备用药“清开灵”主要
人物经历
1938年9月29日,王永炎出生于天津市。
1956年09月至1962年10月,就读于北京中医学院医疗系,并获得学士学位。
1962年10月至1983年12月,在北京中医学院东直门医院工作,先后担任内科副主任、医务处主任、副院长、副教授。
1972年03月至1973年09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学习神经内科、临床脑电图学。
1979年0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3年12月至1985年10月,担任北京中医学院院长、教授。
1985年10月至1997年03月,担任北京中医药大学脑病研究室主任、第一副校长、学位委员会主席、教授。
1997年03月至1998年12月,担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教授。
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8年12月至2001年03月,担任中国中医研究院院长。
2001年03月,担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科技委员会主任委员。
2002年,担任国家自然基金委重大计划项目专家指导组组长。
201
主要成就
王永炎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王永炎通过对缺血性中风系统临床观察,总结了证候演变、辨证治疗、调摄护理的规律;针对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证、痰热腑实证而设计、研究的化痰通腑汤与清开灵注射液静脉滴注疗法,提高了显效率,减轻了病残程度;在新药研究方面还主持研发了“痰热清注射液”、“苁蓉益智胶囊”、“脑栓通胶囊”等品种。在中医药标准化研究方面,主持了《中医药基本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中医病案书写规范》和《中医内科常见病证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等标准化建设工作。1999年主持了国家973项目“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被科技部聘为首席科学家,提出了以方剂组分配伍研制现代复方中药的新模式,在中药现代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中国国内外产生了较为重大的学术影响。
学术论著
根据2019年10月北京中医药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网站显示,王永炎先后作为第一主编出版《临床中医内科学》《今日中医临床丛书》等12部学术专著,发表学术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85年08月至2008年12月 |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三、四、五届副会长 |
1986年05月至2007年11月 | 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第二、三、四、五届主任委员 |
1992年04月至2009年08月 |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医学与中药学学科评议组第三、四、五届成员召集人 |
1998年08月至2002年08月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生物医药顾问委员会第一、二届委员 |
2001年06月至2011年05月 |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六届、七届常委 |
2003年03月至2008年03月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教科文委员会委员 |
2011年05月 |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荣誉委员 |
国家药典委员会第六、七届委员、第八、九届执委 | |
中国中医科学院临床医学基础研究所所长 | |
北京中医药大学脑病研究室主任 | |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资源药物与中药资源研究所所长 |
人物评价
王永炎为中国中医药防治传染病工作做着积极的贡献。(中国工程院评)
作为中医药行业领军人物,王永炎院士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在中医临床和科研工作上作出卓越贡献,用自己的言行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王永炎热爱中医药事业,极力倡导发挥中医药在突发卫生事件中重要作用,并亲自组织实施,投身中医药应急工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