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志勇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盛志勇
国籍:中国
出生地:上海
出生日期:1920年7月1日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上海医学院
主要成就:中国工程院院士(1996年)
原籍:浙江德清
人物经历
1920年7月1日,盛志勇出生在上海杨树浦一个医生家庭。
1942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
1942年1月—1947年1月,在上海红十字会第一医院工作。
1947年,赴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医学院进修做访问学者。
1949年1月—1950年1月,在上海沪东医院工作。
1950年1月—1952年1月,在上海中山医院工作。
1952年1月—1961年1月,在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实验外科系工作。
1961年1月—1981年1月,担任解放军301医院创伤外科主任。
1981年1月,担任解放军304医院副院长兼军医进修学院创伤外科中心主任。
1996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医药卫生学部)。
主要成就
盛志勇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盛志勇在中国国内最早从事放射复合烧伤的治疗实验研究,初步阐明了病程规律和治疗方法。提出细菌内毒素可能是产生烧伤后脓毒症的主要原因,在烧伤治疗中,倡导了休克期复苏加用全血、休克期血液动力学监测指导输液量、CO2张力计监测胃肠道血供应、应用山莨菪碱改善胃肠道供血以降低细菌内毒素的移位、应用氧自由基清除剂以减轻重灌流损伤、休克期大面积切痂等,通过临床实践和动物实验,提出烧伤休克治疗应达到三个目标,深入研究了烧伤脓毒症和多器官障碍综合征的发生机制及防治措施,降低了发生率和死亡率。总烧伤治愈率达98%,领导完成低温储存皮肤的研究,建立了中国国内第一家液氮保存异体皮库,建立了中国第二、全军第一个ICU。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面对一批批志愿军伤员,盛志勇凭着军人的政治责任感和医生特有的职业敏感,率先开展了放射性复合烧伤的系统研究,在中国国内最早提出了细菌毒素致死的概念,并在复合烧伤的临
社会任职
盛志勇历任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烧伤外科学会主委,中华创伤外科学会常委,解放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委,《中华烧伤杂志》名誉主编,《解放军医学杂志》主编,《中华创伤杂志》名誉主编,《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副主编,国际烧伤学会资深委员,《Burns杂志》编委,美国科学促进学会、国际外科学会会员,美国创伤学会、加拿大创伤学会和以色列烧伤学会荣誉会员。
个人生活
家庭背景
盛志勇的父亲年幼时,家境贫寒,七岁时就给人家当放牛娃。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位外国传教士看他人很机灵,就联系让盛志勇的父亲到杭州蕙兰中学读书,后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医学院。盛志勇的母亲是浙江湖洲人,曾就读于金陵女子大学,后因家境不好,中途辍学,盛志勇的母亲与盛志勇的父亲在上海杨树浦开了一个小诊所行医。他们从一张病床干起,发展到一百多张床位,药房、化验、X光透视、手术室……一应俱全,小诊所也取名叫“沪东医院”。杨树浦是一个工业区,那里的贫困工人多,父母对这些贫苦的工人甚是同情,扶危济困,治病行善,和工人关系处的很好,在工人中有很高的声望。受家庭的熏陶,使盛志勇幼年就立志长大后要做一名医生,为百姓治病,普渡众生。
外号“猴子”
盛志勇从小爱好运动,乒乓球、足球、网球、游泳、跳绳、踢踺、双杠样样喜欢,而且一学就会,在华山医院实习时曾荣获跳绳冠军,同学们送他个外号“猴子”。
充满好奇心
盛志勇年轻时好奇心
人物评价
盛志勇是中国最早从事烧伤、创伤的研究人员,为中国的医疗乃至世界的医疗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网络电视台评)
盛志勇是中国创、烧伤专业开创者之一。(中国工程院评)
在近六十年的医学生涯中,盛志勇以对医学事业的挚爱和顽强不息的探索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医学之最,为中国医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人民日报海外版评)
在盛志勇身上,既具有科学家的睿智,又具有战士的勇气。作为中国烧伤医学专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在近70年的医学生涯中,他以对医学事业的挚爱和顽强不息的探索精神,书写了一个又一个共和国医学之最,他精湛的医术使无数遭火魔吞卷过的人获得第二次生命,特别是在大面积深度烧伤的治疗方面,把中国烧伤救治水平推向了世界领先地位。(新华网评)
盛志勇院士是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大临床学家,是科学研究上获得卓越成就并享有国际盛誉的大科学家,也是桃李满天下的一代名师和大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野战外科
人物影响
设立基金
1996年,盛志勇荣获全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他把5.5万元奖金捐给医院,设立“盛志勇奖励基金”;1999年,盛志勇又把获得的20万港币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的奖金捐给医院,设立“盛志勇医学成就奖”,用于奖励在科学研究领域有所作为的科技人才。
《仁术宏愿·盛志勇传》
《仁术宏愿·盛志勇传》是2015年1月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为黎润红、张大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