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渔邨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沈渔邨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杭州
出生日期:1924年1月6日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苏联莫斯科第一医学院
主要成就:中国工程院院士(1994年)
性别:女
人物经历
1924年1月6日,沈渔邨出生于浙江杭州。
1937年6月,从浙江杭州盐务小学毕业,考入杭州市立初级中学。
1940年6月,初中毕业后考入上海江苏省立扬州中学读高中。
1944年1月—1946年1月,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生物系医预专业学习,毕业后获得学士学位。
1946年1月—1951年1月,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医疗系学习。
1948年,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51年1月—1955年1月,在苏联莫斯科第一医学院精神科学习,毕业后获得副博士学位。
1955年1月—1973年1月,担任北京医学院精神科主任。
1973年1月—1980年1月,担任北京医学院附属三院副院长。
1980年1月—1997年1月,担任北京医学院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
1982年1月—2005年1月,担任WHO北京精神卫生及培训协作中心主任。
1993年1月,担任卫生部精神卫生重点实验室主任。
1997年1月,担任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名誉所长。
1986
主要成就
沈渔邨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20世纪60年代初,沈渔邨在充分阅读英、俄、德三国文献的基础上筹建了神经生化研究室,并开始招收研究生。临床工作上,她深切地体会到对待精神病人的态度是一个国家文明的标志,因而十分注重病人的医疗环境,医生对病人的态度,为尽快控制精神病人的病情,她带头创立了人工冬眠疗法。
1974年6月,沈渔邨从我中国社会文化、卫生系统的特点出发,在北京市海淀区11个公社、19万农业人口中开展农村家庭社区精神病防治的试点工作。
1977年2月,沈渔邨组织完成了北京市海淀区农村家庭社区精神病防治的试点工作,在海淀区11个人民公社和一个国有农场,进行了精神病三级防治网的建网和流行病学调查,寻求了一条解决广大农村精神病患者医治难问题的途径。
1980年6月,沈渔邨主持了首届全国性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讲习班,介绍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研究方法、调查用工具等。此后,沈渔邨亲自到各大区的卫生行政部门,解说流行病学意义,
社会任职
沈渔邨兼任北京市人大代表、中国老年保健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美国精神病协会通讯院士,挪威科学和文学院国外院士,卫生部精神卫生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责任副主编,WHO精神卫生中方协调员。
个人生活
家庭背景
1924年1月6日,沈渔邨出生在在离杭州西湖不远的将军路上的一所老房子里,沈渔邨的父亲叫沈锦椿,字绮士,任杭州官巷口地区邮政局主任,为人安分守己,克己宽人,不与人争权争势。沈锦椿在邮局属高级职员,收入尚可,又在西湖箩岭和莫干山各置了一亩多地,足以支付几个孩子的教育费用。沈渔邨的母亲张春如虽是家庭妇女,但特别注意培养孩子们独立自主的能力与性格。
人物评价
沈渔邨是中国精神病学界的杰出专家,是中国现代精神病学的奠基人、开拓者之一。(北京大学新闻中心评)
多年来很高兴同沈渔邨一起工作,不仅为她对卫生领域的广泛兴趣和惊人的工作能力深深感动,而且也对她的领导素质留下了深刻印象。(世界精神病学协会主席N.萨托瑞斯评)
作为一百余篇科学论著的作者,沈教授(沈渔邨)的研究显示了她在科学、技术、文化领域深厚的基础。(瑞士神经科学教育委员会基金会长、世界卫生组织神经科学研究和培训中心主任C.L.鲍丽斯评)
沈渔邨在推动中国精神病学的发展和学科建设、促进中国国内国际间精神病学领域的学术交流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中国科学报》评)
沈渔邨几十年来对中国精神卫生事业的执着精神,在科研方面的前瞻性和新颖性研究思想,在实际工作中的全局观点,既能长期致力于生物精神病学的微观研究,又能积极投身于社会精神病学的宏观研究,这种坚持不懈,全身心投入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北京大学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