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云德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侯云德
国籍:中国
出生地:江苏常州
出生日期:1929年7月13日
毕业院校:苏联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分子病毒学》、《病毒基因工程的原理与方法》
主要成就: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人物经历
1929年07月13日,侯云德出生于江苏省武进(今属常州市)。
1943年,侯云德考入江苏省立常州中学。
1948年09月至1955年03月,侯云德本科就读于同济大学医学院医本科。
1956年至1957年,侯云德就读于北京俄语学院留苏预备部。
1958年11月至1962年04月,侯云德博士就读于苏联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病毒学。
1962年04月至1973年05月,侯云德任中国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肝炎病毒研究室主任,助理研究员。
1973年05月至1989年09月,侯云德任中国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感冒气管炎研究室主任。
1973年06月至1995年06月,侯云德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病毒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1984年09月至1985年09月,侯云德任中国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副所长。
1985年09月至1997年09月,侯云德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所长。
主要成就
侯云德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1984年,侯云德构建了中国痘苗病毒疫苗株天坛株基因文库,经过10年努力,完成了该病毒全基因组(189,274kb)的测序与分析,是当时中国完成的最大基因组序列。
20世纪90年代,侯云德带领团队构建了系列新型大肠杆菌高效表达载体,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大肠杆菌增强子样序列,为中国基因工程药物研发提供了核心技术支撑;此外,还完成了一系列新型病毒载体的研制和应用,为中国基因治疗奠定了技术基础。
承担项目
2009年新型H1N1流感大流行期间,作为联防联控机制专家委员会主任,与其他科学家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对流感大流行的人为干预获得成功,并获得国际公认。
学术论著
截至2016年11月,侯云德主要著作有《分子病毒学》、《病毒基因工程的原理与方法》、《干扰素及其临床应用》、《干扰素》《现代分子病毒学选论》等9部,在中国国内外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
论文
侯云德.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与动物病毒
社会任职
单位名称(学术组织刊物) | 职务 |
世界卫生组织病毒研究中心 | 主任 |
中国微生物协会病毒学报 | 主编 |
“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 | 技术总师 |
国际风险管理委员会科技委员会 | 中国成员 |
中华医学会 病毒学会 | 主席 |
中国微生物学会 | 副主席 |
国际干扰素和其他细胞素研究协会 | 中国理事 |
西安医学院 | 客座教授 |
温州医科大学病毒研究院 | 名誉院长 |
参考资料: |
个人生活
侯云德自幼家境贫苦,10岁就从事家庭副业,靠半工半读上学,又摆过摊,捕过鱼,养过鸡,但他发奋求学。12岁时以全校第一的优异成绩毕业于凯乐小学。
人物评价
侯云德是中国分子病毒学的先驱和奠基人之一,是中国基因工程药物的开创者,是中国现代医药生物技术产业的引领者和奠基人,也是中国现代传染病综合防控技术体系的总设计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评)
侯云德既是战略决策者,也是战术实施者;每当重大疫情来临时,侯云德扮演的都是守在“火山口”上的角色,准确把握疫情走向,提出最佳应对方案。(科技日报评)
侯云德是一位科学家,更是一名战略科学家。他的很多科研成果和举措,在当时都是具有前瞻性和开创性的,并且影响深远。(人民网评)
侯云德能够做出方向性的判断,靠的不是拍脑门,而是长期以来扎实的积累。(侯云德学生金奇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