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玉东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顾玉东
国籍:中国
民族:满族
出生日期:1937年10月19日
毕业院校:上海第一医学院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中国工程院院士(1994年)
籍贯:山东章邱
人物经历
1937年10月19日,顾玉东出生,山东章丘人。
1956年9月—1961年7月,在上海第一医学院(即上海医科大学前身)医疗系学习,毕业后获得学士学位。
1978年1月—1987年1月,担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主任。
1987年1月,担任华山医院主任。
1992年1月,担任卫生部手功能重点实验室主任。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医药卫生学部)。
1995年1月,担任上海市手外科研究所所长。
现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手外科主任、主任医师。
2021年8月,入选2021年“最美医生”;9月28日,获得“2021年度吴阶平医学奖”。
主要成就
顾玉东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20世纪70年代,顾玉东首创膈神经移位。
1983年,顾玉东创用多组神经移位(膈、副、胁间、颈丛运动支同时移位),治疗臂丛根性撕脱伤,优良率达84.6%,对无法利用多组神经移位的病例又首创健颈移位,使中国在臂丛损伤的诊治处国际领先地位。
1980年,顾玉东首创静脉蒂动脉化游离腓肠神经移植,为治疗长段神经缺损提供简便优良的方法。
1983年,顾玉东首创小腿外侧皮瓣。
1985年,顾玉东设计静脉干神经皮瓣。
1987年,顾玉东设计小鱼际皮瓣,为四肢软组织缺损的治疗不断寻找新供区,通过200例足趾移植发现血管变异规律,首创“二套供血系统”的方法,使足趾移植术保持国际领先水平,探讨组织移植血循机制及其危象防治方法。
主要论著
截至2016年11月,顾玉东在中华级杂志上发表论文300余篇,中国国外杂志发表论文54篇。
出版日期 | 名称 | 作者 | 出版社 |
---|---|---|---|
2005年 |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手外科分册》 | 顾玉东 | 人民军医出 |
社会任职
顾玉东担任上海市人大代表,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手外科组秘书,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分会主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手外科组副组长,《中华手外科杂志》总编辑,同济大学名誉教授等职务。
个人生活
童年理想
1937年,顾玉东出身在山东章邱,小时候体弱多病,10岁那年的一天深夜,顾玉东突然发热,浑身滚烫,呕吐不止,昏了过去。母亲见状急得不行,连夜去请医生。那位老医生一听病情,立即赶来,谁知上楼时走得太急,不小心从楼梯上滚了下来,他忍着疼痛,一声不吭,爬起来上楼,仔仔细细地为顾玉东看病,诊断结果是顾玉东得了急性脑膜炎。在20世纪40年代,脑膜炎可以说是一种难治之症,由于医治及时,顾玉东得救了。从那以后,顾玉东的母亲常常在他耳边叨咕:“多亏了那位老医生的精心治疗,你才活了下来,你长大了也要像他一样,当一名医生,母亲的教诲,从小植入顾玉东的心田,也使他树立了一个理想,长大了要当一名医生,像老医生那样为病人解除痛苦。
高度同情心
顾玉东院士秉承着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对病人拥有高度的同情心和爱心。他总说:医生必须把病人的痛苦看成自己的痛苦,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将他们医好。他把年长的看作是自
人物评价
面对成绩和荣誉,顾玉东院士总是强调是病人造就了医生,在第一本专著的前言中,他以诚挚之心写下了“这三十年是病人无数次的痛苦和鲜血让我由无知到有所知,由理论到实践”,他的讲话没有华丽的豪言壮语,但朴素的话语中却折射出了一个医生伟大的品格,更让我们感受到一个显微外科专家的博大胸怀。(同济大学校史馆评)
顾玉东教授是德高望重的全中国著名专家,他在专业上做出了杰出贡献,在医务界具有崇高的威望,成为医务界学习的一代楷模,他几十年如一日,始终保持严谨求实、勤奋刻苦的工作作风,保持着对工作高度的责任心,他在事业上达到了辉煌的顶点,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领军人物,在医学界享有崇高的威望,深受大家敬仰与爱戴。(华山医院党建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