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王俊
国籍:中国
出生地: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
出生日期:1963年11月15日
毕业院校:北京医科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1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性别:男
政治面貌:九三学社社员
人物经历
1963年11月15日,王俊出生于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高中就读于河南省淮滨高级中学。
1980年—1985年,就读于河南医科大学(现郑州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85年—1989年,就读于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外科学专业,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
1989年—1990年,担任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胸外科住院医师。
1990年—1995年,担任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胸外科主治医师。
1995年,获得国际抗癌联盟(UICC)ICRETT奖学金,前往美国华盛顿大学和芝加哥大学学习和交流;同年,加入九三学社。
1996年—2000年,担任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胸外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
1997年,在美国接受临床和科研训练,先后哈佛大学,梅奥医学中心(Mayoclinic)等医学中心从事临床和科研工作。
1999年—2000年,担任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胸外科副主任、副教授、副主任医师。
20
主要成就
王俊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王俊在中国最早成功开展电视胸腔镜手术,探索出绝大多数胸腔镜手术的中国术式,并一直在手术例数和难度上居领先地位。主持制订了胸腔镜手术国家规范,引领中国胸外科完成了从传统开胸到现代微创的转型升级。创建中国肺癌微创综合诊疗技术体系,研创出被柳叶刀肿瘤命名的肺癌手术“王氏技术”,解决了中国肺癌手术的独特难题,推动了中国肺癌微创手术的普及。早期肺癌的系列创新研究成果写入多项国际指南。
1996年1月,成功完成中国第1例肺气肿肺减容手术,开创中国的肺气肿外科新领域。
1997年,在国际上首先证明DLCO较MVO2能更准确预测术后肺部并发症;DLCO与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有关,而与长期生存率无关。
1999年、2002年,先后将电视纵隔镜和电视硬气管镜技术引进中国,并成功的应用于临床,为诊断不明的纵隔占位和肺癌患者提供了一种安全、微创的诊断和分期手段。
学术论著
根据2021年10月北京大学人民医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2001年 | 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九届全国委员 |
2016年 |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胸外科学专业委员会首届主任委员 |
国家卫生计生委胸外科内镜诊疗技术专家组组长 | |
中国医师协会医学教育胸心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 |
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分会及内镜医师分会副会长 | |
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候任主任委员 | |
世界华人胸腔外科学会(ICSTS)会长 | |
国际食管疾病学会(ISDE)亚洲主席 | |
国际抗癌联盟(UICC)会员 | |
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常委 | |
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胸腔镜外科学组组长 | |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执行委员 | |
《Lung Cancer》编委 | |
《Journal of Thoracic and Cardiovascular Surgery》中国大陆地区唯一编委 | |
《Thoracic Cancer》杂志副主编 | |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执行主编 | |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副主编 | |
《医学参考报》胸心血管外科频道主编 | |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副 |
人物评价
王俊在中国胸部微创手术和肺癌微创诊疗领域所取得了创新性成就,作出了突出贡献。(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评)
王俊从业三十年,他坚守“低调做人,踏实做事”,默默耕耘、无声奉献;他始终工作在临床一线,服务人民,治病救人;他坚持从临床工作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术研究导向,引领着中国的胸外科领域不断前行。(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员会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