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王辰简介

王辰简介

淘名人 2024-01-24 09:29 热度:

王辰

 王辰,1962年8月出生于山东省德州市,呼吸病学与危重症医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外籍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工程院党组成员、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全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85年,王辰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医疗系,获医学学士学位;1991年,于首都医科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994年,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1993年起,历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副院长、院长,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副所长,卫生部北京医院副院长、呼吸中心主任;2013年2月,始任原卫生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科技教育司主持工作副司长;同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4年9月—2018年1月,任中日友好医院院长。2022年7月8日,中国工程院副院长。 王辰长期从事呼吸病学领域的医疗、教学与研究工作。

基本资料

中文名:王辰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山东省德州市

出生日期:1962年8月

毕业院校:首都医科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人物经历

1985年,王辰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医疗系,获医学学士学位。

1991年,获首都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1994年,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

1993年起,历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副院长、院长,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副所长(法定代表人,主持工作),卫生部北京医院副院长、呼吸中心主任。

2013年1月—2014年9月,任原卫生部、原国家卫生计生委科技教育司副司长(主持工作),推动国家医学教育和医学研究工作。

2014年9月—2018年1月,任中日医院党委常委、院长。

2018年1月,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党委常委、院校长。5月,任中国工程院党组成员、副院长。

2020年7月,任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主任。8月,任中国医疗医药应急保障体系联盟首席专家。10月19日,当选美国国家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

2021年5月,任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六届理事会副会长。

2021年12月27日,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成就

王辰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王辰长期在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北京医院、中日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从事临床、研究、教学与管理工作;做出序贯机械通气、肺栓塞减量溶栓疗法、确证中药对流感疗效等多项创新并进入国际指南,指导改善临床实践。

学术论著

根据2020年9月北京协和医学院官网显示,王辰承担国家及国际重要研究项目10余项。在《New Engl J Med》《Lancet》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主编专著《肺栓塞》《呼吸支持技术》《中国慢性呼吸疾病流行状况与防治策略》与国家规划教材《内科学》《危重症医学》等10余部。

(1)代表性SCI如下:

Wang C, Xu J, Yang L, et al.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in China (the China

展开阅读全文 ∨

社会任职

时间

职务

2014.5—

国家呼吸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2016.5—

世界卫生组织戒烟与呼吸疾病预防合作中心主任

2017.10—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2018.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2018.1—

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兼呼吸医师分会会长

2018.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第一届特约监察员

2019.4—

中国医师协会内科医师分会会长

2020.2—

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

2021.5—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六届理事会副会长


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


国际肺血管病研究院(PVRI)理事、西太区副主席、中国中心主任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医学部荣授院士


《Clinical Respiratory Journal》主编


《Chinese Medical Journal》主编

2021年10月—

《中国医学人文》杂志第三届编委会副总编辑

2023年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常委、教科卫体委员会委员

展开阅读全文 ∨

参加活动

2022年5月19日,参加2022腾讯医学ME大会。

人物评价

王辰是中国呼吸衰竭与呼吸支持技术、肺栓塞与肺动脉高压、新发呼吸道传染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烟草病学等领域的主要领军者与推动者之一。(中国工程院评)

王辰对推动呼吸支持技术在中国的应用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呼吸病学的部分领域,取得创新性成绩并促进了学术、技术和学科的发展,同时培养了大批学生和学科骨干。(首都医科大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