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小兵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付小兵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四川省资阳市
出生日期:1960年8月14日
毕业院校:西班牙马德里大学
职业:医生、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中华创伤医学》、《现代创伤修复学》、《创伤、烧伤与再生医学》、《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军队转化医学艺术》、《再生医学:原理与实践》
主要成就: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21年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性别:男
人物经历
1960年08月14日,付小兵出生于四川省资阳市。
1978年09月至1983年07月,就读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临床医学大学本科,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83年04月,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83年08月至1985年08月,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工作。
1987年08月至1988年01月,在云南老山前线27军80师医院外科工作。
1985年09月至1988年07月,就读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创战伤外科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
1988年02月至1988年08月,在四川外国语学院出国留学生培训部学习。
1988年09月至1991年11月,在解放军第三0四医院创伤外科研究室工作。
1991年11月至1993年12月,就读于西班牙马德里大学创伤修复学博士研究生,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1993年12月至1995年07月,在解放军第三0四医院创伤外科研究室工作。
1995年08月
主要成就
付小兵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付小兵长期从事战(创、烧)伤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应用工作,主攻方向为战(创、烧)伤修复与组织再生,工作性质为密切结合临床的转化医学。
1998年,付小兵在医学杂志《Lancet》首先报告了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烧伤创面的多中心治疗结果,推动了中国基因工程生长因子类国家一类新药的研发与临床应用。
2001年,付小兵在医学杂志《Lancet》首先报告了表皮细胞通过去分化途径转变为表皮干细胞的重要生物学现象,为组织修复和再生提供了原创性的理论根据。
2007年,付小兵所带领的团队在国际上首先利用自体干细胞再生汗腺获得成功,为解决严重创烧伤患者后期的出汗难题提供了基础。
2008年,付小兵发现了中国人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流行病学变化的新特征,推动了中国慢性难愈合创面防控新体系的建立并取得一定的效果。
付小兵发起组建了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组织修复学组,参与主持召开了“再生医学”香山科学会议和工程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2010年12月 | 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第六届委员会主任委员、常务委员、委员 |
2013年12月 | 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第七届委员会常务委员、委员 |
2014年6月 | 中华医学会组织修复与再生分会第一届委员会主任委员 |
2023年1月17日 |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
国际创伤愈合联盟(WWHU)执委 | |
亚洲创伤愈合联盟主席 | |
国家新药评委 | |
国家科技进步奖军队后勤专用项目评委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第九届生命科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 | |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 |
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委 | |
中国生物材料学会候任理事长 | |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理事 | |
军队科技进步奖评委 | |
中华创伤学会组织修复学组组长以及全军创战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
西澳大利亚大学博士论文评委 | |
清华大学等一流大学客座教授 | |
《国际创伤修复与再生杂志》《中国科学(C辑)》《中华创伤杂志》 《国际下肢损伤杂志》《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等杂志编委或副主编 |
所获荣誉
2023年,付小兵荣获“全军科技工作先进个人”荣誉。
人物评价
付小兵是中国战创伤医学和组织修复与再生医学领域公认的新一代领军人物和优秀的学科与学术带头人,是军队医疗卫生战线科技创新的“时代先锋”。长期以来,付小兵从“牢记强军使命、勇攀科技高峰、建立创新群体、成果服务大众”等方面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对从整体上提高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创、烧)救治能力和水平做出了突出贡献,为促进军队现代化卫勤建设、保障战争打赢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中国军视网评)
付小兵是中国现代创伤和组织修复与再生医学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编著出版了中国国内第一部有关生长因子与创伤修复的专著,对中国之后大规模地开展这项研究起到了先导、推动和促进作用,他推动中国再生医学从基础研究转化为临床应用的迅速发展。(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政治部电视宣传中心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