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斌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丛斌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957年7月19日
毕业院校:河北医科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籍贯:山东文登
人物经历
1974年至1978年,丛斌任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连队卫生员、通讯报道组组长。
1978年3月至1982年12月,就读于河北医科大学医学系,获学士学位。
1983年至1986年,历任河北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编辑、病理教研室助教。
1986年至1989年,就读于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法医学专业,获硕士学位(其间:1984年至1985年于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全国法医高级师资班学习;1985年至1988年就读于中华律师函授学院;1988年参加全国律师资格考试,取得律师资格)。
1989年至1995年,历任河北医科大学法医学教研室助教、讲师、副教授(其间:1994年赴日本信州大学医学部法医学专业作访问学者;1988年至2003年任兼职律师;1994年至1996年就读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民商法专业在职硕士研究生)。
1995年至1999年,历任河北医科大学法医学教研室教授,实验动物学部副主任、分子生物学研究室主任。
担任职务
九三学社第十一届中央常委,第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届中央专职副主席,河北省第四届委员会副主委,第五、六届委员会主委,九三学社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内部监督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十、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九三学社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主要成就
丛斌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丛斌于中国国内率先开展人类基因组DNA多态性研究及法医学应用,并取得突破性成果。为破解轮奸案及多人互殴等刑事案件之精液血液唾液尿液混合斑检验世界性难题,研发了混合斑DNA分型技术体系及应用分析软件,并破解了复杂死因法医学鉴定难题,发现了胆囊收缩素(CCK)新的生物学特性和功能。此外,还建立了法医法学分支学科。
学术论著
截至2018年9月,丛斌发表论文46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02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40.197。
1.丛斌,刘明俊,胡炳蔚,西安地区人群HP亚型基因频率分布及法医学上的应用[J].法医学杂志,1991.7(1):17-20.
2.Cong Bin,Noriyoshi Harashima,Yoshihiko Katsuyama,Akira Tsuchikane and Hiroofumi Fukushima.Chinese Han Population Stu
社会任职
时间 | 职务 |
---|---|
1998年1月—2003年1月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北省第八届委员会常务委员 |
2000年1月—2002年5月 | 九三学社河北省第四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2002年5月—2007年5月 | 九三学社河北省第五届委员会主任委员 |
2002年12月—2007年12月 | 九三学社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 |
2003年1月—2008年1月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北省第九届委员会副主席 |
2003年3月—2008年3月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
2007年5月—2012年4月 | 九三学社河北省第六届委员会主任委员 |
2010年12月—2012年12月 | 九三学社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十二届四中全会增补)、监督委员会委员 |
2008年1月—2013年1月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北省第十届委员会副主席 |
2008年3月—2013年3月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
2012年12月—2017年12月 | 九三学社 |
人物评价
丛斌是中国法医学界的领军专家,他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针对高度腐败的无名尸、碎尸等腐败检材DNA分型技术体系;他法医专业技术精湛,检案经验丰富,避免了错案的发生;他曾主持过多起大案要案的鉴定和论证,有的还产生了重大国际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评)
丛斌以坚定的政治立场、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高度的文化自觉,认真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他在文理交叉领域均有建树,在法医学与病理生理学两个方向成绩卓著。(九三学社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