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赛娟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陈赛娟
国籍:中国
出生地:浙江省鄞县
出生日期:1951年05月21日
毕业院校:法国巴黎第七大学
职业:教学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0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7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2010年获得法国文艺复兴金质勋章 2011年当选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7年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
人物经历
1951年5月21日,陈赛娟出生于上海市,原籍浙江省鄞县。虽然小时候家庭生活拮据,但是父母还是鼓励她努力学习。
1958年,进入上海市卢湾区顺昌路第一小学,那时学习条件非常简陋,同学主动组织自学小组,互相学习,独立思考,这种方式使陈赛娟受益匪浅。
1964年,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当时卢湾区重点中学向明中学。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还在初二时的陈赛娟辍然中止了学习。
1968年,17岁的陈赛娟先是分配至上海第六印绸厂,当过几个月的车工,后因工厂合并,进入上海第五丝织厂,当上了一名纺织女工。她在准备车间工作,学会了摇纡子、扦经等工种,有时还利用休息时间到力织车间学习挡车,纺织工人马不停蹄的三班制工作使她得到锻炼。
197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7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2年4月,被推荐进入上海第二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医疗系。
1975年9月,毕业后进入上海交通大学医
主要成就
陈赛娟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陈赛娟主要从事白血病的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研究,在大量白血病核型分析的基础上发现了一组新的染色体易位的白血病。在国际上首先克隆了伴Phl染色体急性白血病在BCR基因第一内含子的新的断裂点丛集区域,命名为m-BCR。首先发现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变异型染色体易位t(11;17),克隆了11号染色体受累的PLZF基因。在深入研究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和M2b型白血病的发病机制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了白血病“多步骤”发病的学说,为白血病治疗提供了新的分子靶点。建成和发展了一整套白血病分子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诊断标志体系;建立了移植性和转基因白血病动物模型,为从细胞和整体动物水平研究白血病发生的分子机制及白血病诱导分化的机制提供了良好的模型。
陈赛娟用砒霜治疗白血病,为国际转化医学研究提供了成功典范。
学术论著
截至2013年,陈赛娟在国际刊物如《PNAS》、《Blood》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来源 |
---|---|---|
2003年03月至2008年03月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
2004年01月至- | 上海市遗传学会副理事长 | |
2006年01月至- | 上海市生物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 |
2006年01月至- |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 |
2008年03月至2013年03月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个人生活
1978年,陈赛娟考取研究生的时候,遇到同届的陈竺,以后他们从同窗成为终身伴侣。
人物评价
陈赛娟参与指导了全反式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诱导分化、凋亡治疗APL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为APL靶向治疗概念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人民网评)
人物影响
陈赛娟还用医院奖励给她个人的科研酬金设立了“‘致远’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奖励基金”,对有潜力的研究生提供额外的生活津贴,使他们能够全身心投入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