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京生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丛京生
外文名:Jason Cong
国籍:美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北京市
出生日期:1963年2月20日
毕业院校: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00年当选为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 2017年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201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人物经历
1963年2月20日,丛京生出生于北京市。
1981年—1985年,就读于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85年—1987年,就读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计算机科学专业,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
1987年—1990年,就读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计算机科学专业,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1990年—2009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工作。
2003年,创立的AplusDesignTechnologies公司与微捷码设计自动化有限公司(MagmaDesignAutomation)合并。
2005年—2008年,担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计算机科学系系主任
2009年,担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协理副教务长,并担任北京大学-UCLA理工联合研究所共同主任。
2010年12月,创建了北京大学高能效计算与应用中心,担任中心主任。
2017年2月,当选为美国国家
主要成就
丛京生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丛京生的主要工作涵盖计算机系统结构与集成电路设计,特别是在FPGA可定制计算以及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他长期致力于将实验室在前沿领域的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先进的软件工具,通过创业使高能效计算和芯片设计产业直接受益。
丛京生的研究领域包括电子设计自动化、高能效计算与应用、大数据应用的可定制计算,以及高度可扩展算法,他的研究工作为FPGA综合技术奠定了基础;他提出的“以互联为中心的设计算法和方法学”在1990年代克服深亚微米时序闭合挑战中起到了突出作用,使摩尔定律能够继续扩展;在2009年,他领导的团队获得了美国国家基金会“挑战未来”的重大奖项。这个奖项导致了领域特定计算中心(CDSC)的成立, 并直接对计算机工业带来影响。
学术论著
截至2020年12月,丛京生发表近500篇论文,被引用数超过26,000次,H-index达85。
学术交流
2010年,丛京生受邀作为中国计算机学会(C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2000年 | 北京大学客座教授 |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客座教授 | |
ACM SIGDA顾问委员会委员 | |
IEEE电路与系统协会理事 | |
《IEEE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与系统杂志》副主编 | |
《ACM电子系统设计自动化杂志》副主编 | |
ASPDAC、DAC、FPGA、ICCAD、ISCAS、ISPD和ISLEPD等专业学术会议的技术委员会和执行委员会委员 | |
Atrenta、eASIC、Get2Chip和Ultima Interconnect Technologies等公司的技术顾问 | |
AutoESL Design Technologies, Inc.首席技术顾问 | |
微捷码设计自动化有限公司(Magma Design Automation)首席技术顾问 |
人物评价
丛京生在集成电路的计算机辅助设计领域,特别是在物理设计自动化、互联优化及FPGA集成方面作出了开创性贡献。(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评)
丛京生在电子设计自动化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美国计算机协会评)
丛京生因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综合算法的创新在专用可编程逻辑领域所做出了开创性贡献(forpioneeringcontributionstoapplication-specificprogrammablelogicviainnovationsinfield-programmablegatearraysynthesis)。(美国国家工程院评)
丛京生是计算机领域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他在学术界和高科技成果创新创业领域均有很大影响力。(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评)
丛京生不仅是一位国际知名的学者,他还在中国国内对计算机科研和教育做出长期和杰出的贡献。(中国计算机学会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