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大卫·阿兰·韦茨简介

大卫·阿兰·韦茨简介

淘名人 2024-01-25 20:45 热度:

大卫·阿兰·韦茨

大卫·阿兰·韦茨(DavidA.Weitz),1951年10月生,加拿大国籍,系统生物学专家,生物物理学专家,生物材料学专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哈佛大学物理系、工程和应用科学学院Mallinckrodt冠名教授。大卫·阿兰·韦茨于1972年获得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物理学学士学位;1975年获得美国哈佛大学物理学硕士学位;1978年获得美国哈佛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978年—1995年任美国ExxonResearchandEngineeringCo.研究科学家;1995年—1999年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1999年起任美国哈佛大学物理系、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教授;2006年起任美国哈佛大学系统生物学系教授;2007年起任巴斯夫公司哈佛高等研究中心主任;2010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和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16年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201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大卫·阿兰·韦茨主要从事软湿功能材料、胶体微粒系统、微流控、生物物理、单细胞检测等领域的研究。

基本资料

中文名:大卫·阿兰·韦茨

外文名:David A.Weitz

国籍:加拿大

出生日期:1951年10月

毕业院校:哈佛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10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2010年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2016年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201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人物经历

1951年10月,大卫·阿兰·韦茨(DavidA.Weitz)出生。

1972年,获得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物理学学士学位。

1975年,获得美国哈佛大学物理学硕士学位。

1978年,获得美国哈佛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

1978年—1995年,任美国ExxonResearchandEngineeringCo.研究科学家。

1995年—1999年,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

1999年起,任美国哈佛大学物理系、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教授。

2006年起,任美国哈佛大学系统生物学系教授。

2007年起,任巴斯夫公司哈佛高等研究中心主任。

2010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和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2016年,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201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主要成就

大卫·阿兰·韦茨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大卫·阿兰·韦茨通过三维成像直接观察胶体颗粒的玻璃化转变、结晶生长等,揭示晶体熔化、结晶等相变规律,奠定了胶体软物质研究的基础,开创了胶体模型研究晶体行为的新领域;开创了玻璃毛细管等新型微流控器件和开发了胶体微囊等微囊化技术,拓展了微流控和微囊化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

学术论著

据2022年11月中国工程院官网显示,大卫·阿兰·韦茨已发表学术期刊论文700余篇,其中在《科学(Science)》《自然(Nature)》《细胞(Cell)》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总被引次数达106000余次,H指数为170。

发明专利

截至2021年11月,大卫·阿兰·韦茨已申请专利154项,专利授权80余项。

大卫·阿兰·韦茨人才培养

课程建设

大卫·阿兰·韦茨在哈佛大学与他人联合创立了《科学烹饪》课程。

讲学讲座

截至2016年11月,大卫·阿兰·韦茨应邀已在世界各地做过800多次学术报告。

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

社会任职

时间

担任职务

1997年—1999年

《物理评述E》副主编

2001年—2018年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哈佛)材料研究科学和工程中心主任

2010年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副主编

2010年—2017年

《自然通讯》顾问编委

2016年

东南大学客座教授

2018年

《Journal of Bio-X》执行主编

人物评价

“大卫·阿兰·韦茨是微流控芯片、胶体微粒、生物物理等研究领的国际领军人物和开创性人物。”(北京科技大学评)

“大卫·阿兰·韦茨学术造诣颇深,具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和非常大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北京大学评)

“大卫·阿兰·韦茨开创了新的高技术发展研究领域,在工程研究、实践、教育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havemadeoutstandingcontributionstoengineeringresearch,practice,oreducationandpioneerednewanddevelopingfieldsoftechnology)。”(哈佛大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