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泉英明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小泉英明
外文名:Hideaki Koizumi
国籍:日本
出生日期:1946年10月
职业: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09年当选为日本工程院院士 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人物经历
1946年10月,小泉英明(HideakiKoizumi)出生。
1971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教养学部基础科学系;同年,任职于日立制作所测量仪器事业部。
1976年,获得东京大学理学博士学位。
1992年8月,任日立制作所中央研究实验室(HCRL)医疗电子研究部首席科学家。
1999年—2001年,任日立制作所高级研究实验室总经理。
2000年,任日立制作所研究开发本部基础研究所所长,
2003年,任日立制作所首席科学家。
2004年,任日立制作所研究员(Fellow)。
2009年,当选为日本工程院院士。
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2015年5月,任日本工程院(EAJ)执行副院长。
2017年起,任日立制作所名誉研究员(Fellow)。
2019年3月,任东京大学高级科学技术研究中心(RCAST)研究员。
主要成就
小泉英明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小泉英明长期从事国际光谱、核磁成像和近红外成像的研究,发明了现在医院及实验室使用的核磁共振仪,以及可以在教室里测试大脑活动的光导测试仪等;提出了“心和脑的科学”这一全新跨学科领域;其开创的基于f—MRI·光拓扑方式的脑功能计测技术,特别是通过对偏光塞曼原子吸光法的创造及应用进行的环境计测等研究,为脑科学乃至新人类学等新兴学术领域做出了贡献。
学术论著
截至2012年10月,小泉英明已发表论文150余篇,著有专著20余本。
发明专利
据2022年12月中国工程院官网显示,小泉英明已注册专利超过163项(日本74项,海外89项),其中50项被日本通产省提名为日本突出专利。
学术交流
时间 | 学术活动名称 | 举办地 |
---|---|---|
2012年6月 |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学术报告会 | 北京 |
2014年9月 | 第17届东亚工程院圆桌会议(EA-RTM) | 韩国济州岛 |
2018年10月 | 第21届中日韩工程院圆桌会议 | 德清 |
2019年12月 | 第22 |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77年—1978年, | 加利福尼亚大学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客座研究员 |
2008年 | 日本科学委员会委员 |
2015年 | 日本工程院(EAJ)国际事务委员会主席 |
《Engineering》副主编 | |
日本工学学会(EAJ)高级副会长 | |
日本工学学会(EAJ)兼国际委员长 | |
国际工程与技术科学院理事会(CAETS)理事 | |
东南大学名誉教授 | |
东京大学客座教授 | |
北海道大学客座教授 | |
第55届日本分析化学学会会长 | |
大阪大学工程学院客座教授 | |
哈佛大学客座教授 | |
麻省理工学院客座教授 | |
加利福尼亚大学客座教授 | |
宾夕法尼亚大学客座教授 | |
梅奥医学院客座教授 | |
得克萨斯农工大学客座教授 | |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 | |
西安大略大学客座教授 | |
剑桥大学客座教授 | |
伦敦大学客座教授 | |
巴黎大学客座教授 | |
柏林洪堡大学客座教授 | |
隆德大学客座教授 | |
皇家理工学院客座教授 | |
哥本哈根大学客座教授 | |
华沙大学客座教授 | |
西里西亚理工大学客座教授 |
人物评价
“小泉英明为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国家外国专家局评)
“小泉英明为推进华中科技大学工程科学学院的国际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华中科技大学工程科学学院评)
“小泉英明是世界公认的脑科学跨学科交叉研究领域最主要倡导者(KoizumiisalsorecognizedworldwideasanearlyproponentandmajoradvocateofthenewtransdisciplinaryfieldofMind-BrainScience)。”(日本日立制作所评)
“小泉英明为社会影响的外部性与群体动力学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并做出了许多非凡的成就和贡献(whichexploredanewresearchdirectionintosocialityandgroupdynamics.TheChemicalSocietyofJapan,inrecognitionofhis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