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范良士简介

范良士简介

淘名人 2024-01-26 19:46 热度:

范良士

范良士,1947年1月1日出生,化学工程专家,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俄亥俄州州立大学化学及分子生物工程学系杰出大学讲座教授及C.JohnEaston工程讲座教授。1970年范良士从台湾大学毕业后,进入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学习,先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1978年获得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统计学硕士学位;1985年进入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化学工程系工作,先后担任教授、系主任、杰出大学讲座教授、煤炭学团执行长、C.JohnEaston工学讲座教授;2001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范良士的研究涉及流态化、多相流、反应工程、粉体技术等领域。

基本资料

中文名:范良士

外文名:Liang-Shih Fan

国籍:美国

出生日期:1947年01月01日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西弗吉尼亚大学

主要成就:2001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2006年当选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人物经历

1970年,范良士毕业于台湾大学化学工程专业,获得工学学士学位。

1973年,毕业于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获得化学工程硕士学位。

1975年,毕业于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获得化学工程博士学位。

1978年,毕业于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获得统计学硕士学位,之后开始从事化学工程教学。

1979年,担任美国Amoco石油公司研究工程师(1979年6月-9月)。

1980年,担任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研究员(1980年6月-9月)。

1983年,进入摩尔根市能源科技中心工作(1983年6月-8月)。

1985年,进入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化学工程系工作,先后担任教授、系主任(1994年-2004年)、杰出大学讲座教授(1996年-)、煤炭学团执行长(1996年-2000年)、C.JohnEaston工学讲座教授(2003年-)。

1986年,担任多相流研究所(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及美国十大大学学团组织)技术指导长(1991年)。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成就

范良士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范良士的研究破解了构成CaO与SO2反应基础的离子扩散机制,这一机制对于空气污染控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阐明了液固体悬浮液中尾流动力学,该学说导致了流体化与液体-颗粒系统里最重要的现象。

截至2009年,范良士和他的研究团队已经发明了7项可用于工业的洁净煤过程,包括OSCAR,CARBONOX,CCR,钙循环,煤直接化学循环过程。这些过程控制硫,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碳排放,并将含碳燃料转化成转换成氢气,电力或液体燃料。他们也发明了电容层析成像技术,用于三维、实时与多相流成像,该项技术已经应用于学术界与工业界。

学术论著

截至2009年,范良士单独出版或合著书籍四部,出版专著一部,撰写了25篇书籍的章节,发表了340篇期刊论文,编辑了13部研讨会与期刊论文及书籍,拥有30项专利。

学术交流

范良士对于开展中美之间工程科学与技术发展在洁净煤技术,二氧化碳分离,流体化与流体粒子系统,层析成

展开阅读全文 ∨

社会任职

期刊编辑或编辑委员

时间

担任职务

1991年

粉粒体技术期刊(Powder Technology)美国编辑

1994年

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期刊(AIChE Journal)编辑

1997年

国际多相流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ltiphase Flow)编辑

1998年-2004年

Elsevier科学丛书之颗粒体技术(Elsevier Science Handbook series on Particle Technology)

2001年

e-Fluid编辑

2001年-2006年

中国化学工程师学会期刊(Journal of Chinese Institute of Chemical Engineers)国际编辑

参考资料来源:

学会或高校任职

时间

担任职务

1987年-1989年

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流体化领域主席

1992年-1994年

颗粒体技术讨论会(Particle Technolo

展开阅读全文 ∨

人物评价

范良士在液化态、多相流、粉体反应工程和粉体技术等领域都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的理论研究成果在多个工业领域,尤其是在能源、环境、化学和石油化工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天津大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