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藤岛昭简介

藤岛昭简介

淘名人 2024-01-26 23:12 热度:

藤岛昭

藤岛昭(FujishimaAkira),1942年3月10日出生于日本东京,光化学家,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东京大学特别大学荣誉教授,东京理科大学第9任校长。1966年藤岛昭从横滨国立大学工学部毕业后进入东京大学应用化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1967年与导师本多健一共同发现二氧化钛电极表面的水分子在紫外光照射下发生分解现象(即水的光解现象);1971年获得博士学位后进入任神奈川大学工学部工作,担任讲师;1975年转至东京大学工学部应用化学系任教,先后担任讲师、副教授、教授;1976年前往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进行博士后研究;2003年从东京大学退休后担任神奈川科学与技术研究院主席,同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2005年成为东京大学最初4名特别大学荣誉教授之一;2009年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2010年担任东京理科大学第9任校长。2021年8月30日,藤岛昭团队全职加盟上海理工大学。藤岛昭主要从事光催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光诱导亲水性,以及开发新材料,包括带有光功能性质的纳米结构材料。

基本资料

中文名:藤岛昭

外文名:藤嶋昭(ふじしまあきら)(日文) Fujishima Akira(英文)

国籍:日本

出生地:东京

出生日期:1942年3月10日

毕业院校:日本东京大学

职业:教学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67年首次发现本多-藤岛效应 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2009年当选为欧洲科学院院士

人物经历

1942年3月10日,藤岛昭出生于日本东京府(现东京都)。

1966年,从日本横滨国立大学工学部毕业。

1971年,获得东京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博士学位,之后进入任神奈川大学工学部工作,担任讲师。

1975年,转至东京大学工学部应用化学系任教,先后担任讲师(1975年-1978年)、副教授(1978年-1986年)、教授(1986年-2003年)。

1976年,前往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进行博士后研究。

2003年,从东京大学退休,之后担任神奈川科学与技术研究院主席。同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2005年,成为东京大学最初4名特别大学荣誉教授之一。

2009年,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

2010年,担任东京理科大学第9任校长(2018年3月卸任)。

2021年8月30日,藤岛昭院士团队全职加盟上海理工大学。

主要成就

藤岛昭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1967年,藤岛昭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与导师本多健一共同发现,二氧化钛(TiO2)电极表面的水分子在紫外光照射下分解为氢气和氧气(即水的光解现象),这一现象后来被称作“本多-藤岛效应”(Honda-Fujishima Effect)。

藤岛昭致力于研究半导体电化学研究,后来其研究领域也扩展到更大的范围,包括光与无机材料及有机材料的相互关系。1990年开始研究基于二氧化钛的光催化自洁涂料。他认识到太阳光中少量的紫外线辐射可以被有效利用,通过充分氧化的以氧为基础的自由基作用,用于自洁与自消毒。藤岛昭对光诱导的亲水性的相关现象进行研究,在此种现象中,紫外光会导致TiO2表面具有超亲水性。他长期致力于对光催化基础研究和应用,以及光诱导亲水性研究,同时也开发新材料,包括带有光功能性质的纳米结构材料。

学术论著

截至2009年,藤岛昭已经发表了750多篇原始论文,440篇综述文章,拥有280

展开阅读全文 ∨

社会任职

2006年至2008年期间,藤岛昭担任日本化学会会长。2018年被北京市聘为中关村海外战略科学家。

人物评价

藤岛昭被誉为光催化之父,他最著名的贡献是与他的博士导师本多健一共同发现和研究了二氧化钛的光催化性质和超亲水特性,此即“本多-藤岛效应”。(中国科学院大学评)